江苏省镇江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一直是“门诊医院每次接诊至少10分钟”的倡导者,他认为,这样的提法充分保障了病人和医生的根本利益。本次,朱夫将携手健康界,参与新栏目“医改实验室”,在镇江第一人民医院做“接诊10分钟能改变什么”的试点活动。
自12月12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将“门诊医生每次接诊时间不少于10分钟”,列为对部分郊区三级医院院长考核的内容之一后,医疗圈内对此事的争议声此起彼伏。多数人认为,这种提法初衷非常好,但实行起来难度较大。
不过,在与上海相隔近三百公里远的江苏镇江市,有人却愿意知难而进。镇江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坦言,医院正在讨论推行“接诊不低于10分钟”,而且愿意做健康界“医改实验室”栏目的试点单位。在他看来,要试点就需要政策的配套,患者的支持,以及医院在管理上的革新。“能做到这些,谁都能推行‘接诊不低于10分钟’”。
为满意度,不能低于10分钟
在门诊,患者抱怨最多的问题是“排了30分钟队,医生用三五分钟就把我打发了!”在目前患者健康素养不高的前提下,三五分钟,很难让初诊患者充分描述清楚自己的病程,也不足以满足医患信任度的建立。朱夫认为,这很容易引发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不满意。
如果治疗当中出现并发症,甚至发生患者不治而亡的情况,医患纠纷就容易被放大。“在没有信任基础的医患之间,从初诊门诊开始,患者往往会责怪医生,检查不仔细、误诊等。而医生也有苦衷,一上午接诊五六十人,甚至更多,平均到每个患者的接诊时间,自然长不了。”朱夫介绍,长此以往,医患双方,都不会满意。
朱夫还举例称,比较忙的科室门诊,像儿科、内科,医生已经养成门诊时上午不喝水的习惯,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上厕所。“一旦医生要起身上厕所,有的患者就有意见。在他们看来,千里迢迢赶来医院看病,怎么能被耽误呢”。
但即便“接诊不低于10分钟”推行起来困难重重,这也是件好事情。无论从医生还是患者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医生有时间跟患者进行交流,多进行一些检查和沟通,患者就会充分理解医生的做法,医生也能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建立了信任感的医患之间,后期治疗就会呈现良性循环。”朱夫指出,“想把‘接诊不低于10分钟’做好做实,还需要很多的配套措施来跟进”。
四问朱夫,是否有可操作性
对于“接诊不低于10分钟”的可操作性,大家都持有怀疑态度。
一问:现实中最合理的时间是多少?“接诊不低于10分钟”不是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海并未制定“接诊不低于10分钟”的实施细则,朱夫认为,“接诊不低于10分钟”是指门诊的初诊病人,如果是普通门诊的复诊病人,可能就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再比如说,高血压患者,来复诊是因药吃完了,同时要量一下血压,那就很简单,把血压一量,医生调一下药,就不需要10分钟。不过,朱夫认为,这样的诊疗项目,应该在社区医疗中心去做。比如说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社区的医生觉得你应该去看一下专科医生了,再帮你预约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看看病情是否有反复,控制情况如何。如果病情变化较大,血压突然又升高了,这就该立即转诊到三级医院去就诊。只有充分实现了转诊制,三级医院的医生,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诊治病情更重的患者。所以,“接诊不低于10分钟”需要全部患者和医院来配合、来完善、来决定最合理的时间。
二问:大医院病人多,实施起来不现实?从完善制度设置上来说,“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再回到社区”的目标与“接诊不低于十分钟”的顺利推行相辅相成。朱夫强调,不管是政府,还是医保,以及医院和社区,甚至卫生行政部门都要共同努力,共同根据这项目标来制定措施。
“目前像上海、北京的一线医院实行这项政策存在很大的困难。门诊量大,患者多,已经让医生应接不暇。”朱夫指出,现在的医疗服务体系基层比较薄弱,所以患者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不太信任,就会到县级医院、或者到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医疗保障全覆盖以后,患者的医疗需求呈爆发性的增长,由于基层不能消化这么大量的门诊,并且对社区缺乏信任,很多患者都往大医院跑。
因此,保障体系的引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引导患者“小病到社区,大病到专科医院或者三级医院,康复再回到社区”需要向医保部门借力。在朱夫看来,强调了好几年的“首诊在社区”,没有能够实现。国外很多模式要求首诊必须在社区,由社区医生看了以后,再决定患者是不是往上级医院转。然而,国内在这方面并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医院很多高级专家,花了很大精力看的,都不是他应该看的病。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让基层医院发挥不了作用。”
三问:医生动力来自哪儿?朱夫认为,对医生的考核,应该减轻工作量和业务收入挂钩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要考核他的诊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如果我们把考核办法改变一下,你一个小时看6个病人,我就给你这么多钱,我相信医生也没意见。”这是对医生考核办法的改变,因为它牵涉到医院管理、医院流程、绩效分配、对医生考核的导向问题。导向应该在看病质量的前提下,再看你的数量。看这么多病人,病人也满意,就应该得到比较高的报酬,而不是像现在,看了很多病,病人有意见,报酬还是一样。
四问:别又是昙花一现,能够长期推行下去吗?推行这项举措的确会有很多困难。朱夫坦言,比如说首诊在社区的规定,我们也在呼吁,上级部门也在研究这个事情,但是很遗憾的是没有能够达成共识。
政府担心患者意见会太大。因此,他们很难下决心去引导病人,引导医院。不过,把这个事情都讨论透了,患者、政府、医院、医生、医保都能理解,长期看是有好处的,我相信政府会下决心共同努力为医生和患者谋福利。
我想试点,镇江第一人民医院的实验计划
“基层医院医生工作量一天不到20个,有很多时间跟患者交流。然而,患者对基层医院不信任,认为这里的医疗水平不上‘档次’。”为获取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朱夫表示,镇江第一人民医院新建了面积达3000平米共5个社区医疗中心,然后每个社区医疗中心配备了数字化的拍片机,诊疗同时可以把图像传到三级医院,然后由三级医院医生出报告,再传回去,患者花费的时间很少,同样能得到大医院的诊断,增加了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
与此同时,为提高基层医院青年医生的全科医学水平,朱夫呼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定向培养、事业引人、感情引人、经济引人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高校医学毕业生落户基层医院。
“要改变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现象,理性医疗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朱夫介绍。三年医改之前,镇江全市门诊40%的患者是在社区就诊的,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达到50%多在社区就诊。
“不要小看这10%的上涨,很好的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压力。”朱夫称,这也是顺利推行“接诊不低于10分钟”的基础保障。在朱夫看来,如果政策不配套,单靠医院去推,很难做到。而且医院也不能强行的规定,这样会引起更大的矛盾。排队的患者本来就多,医生看不完,患者看不上,“接诊不低于10分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医院的门诊量大概在5000人次左右,只要患者稍加配合,政策给予支持,做出相应改变,推行‘接诊不低于10分钟’就没有问题!”朱夫笑着说,自己要给自己打打气,我有信心顺利完成这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