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爱宝医疗器械部

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血氧仪,除颤仪,注射泵,输液泵,洗片机,吸引器,洗胃机...

新闻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控制血糖要盯紧糖化血红蛋白
新闻中心
控制血糖要盯紧糖化血红蛋白
发布时间:2013-08-29        浏览次数:8        返回列表

控制血糖要盯紧糖化血红蛋白
受访专家:宋淑华

本刊健康专家咨询团成员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专业,现供职于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曾先后就职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内分泌专业40余年,曾任多届甘肃省内分泌医学会会员,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预防、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先进的治疗理念。

每年春节后,兰州各大医院内分泌科都会出现糖尿病患者排队住院的景象。这主要是缘于春节期间,一些平时比较“听话”的糖友在饮食和作息上,都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所致。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宋淑华主任介绍,临床上,大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检测,往往只重视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而忽略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这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友来说,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糖尿病血糖检测的“金标准”。

2/3 绝大多数糖友血糖控制不理想

宋淑华介绍,最新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中,仅有约36.1%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在接受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中,也仅有1/3的患者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都很不理想。

“糖尿病确诊后,如何恰当地控制血糖,保证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是控制和治疗糖尿病的首要问题。”宋淑华说,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大多数人也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但国际糖尿病联盟在新版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因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只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干扰。

7% 糖化血红蛋白的极限值

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而国际糖尿病联盟和我国都建议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宋淑华介绍,无论以哪个标准为依据,小于等于7%,都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目标。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一旦超过了7%,则可能引发并发症,乃至威胁生命。

“研究证明,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糖尿病病情也越严重。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宋淑华介绍,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会明显减少。国外有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如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等。

半年内 最好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生活中,大约七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这极大地增加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糖尿病患者最近2~3个月平均血糖控制程度,也是评价血糖控制好坏的主要指标,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息息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比例高,说明血糖控制差,今后发生慢性并发症几率高;比例低,说明血糖控制好,慢性并发症少。

宋淑华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是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低越好(糖化血红蛋白值若过低,则可能引发低血糖),而是越接近正常越好。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寻找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力争做到安全达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好能在3~6个月内,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遵医嘱调整用药和饮食方案。

本报记者 杜凯

(爱宝网)
 爱宝医疗网(www.aibaoyl.cn)wu
医疗器械(http://aibaoyl119.cn.aibaoyl.com/)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