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秘密
前言:最近H7N9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谈吃色变。各种报端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过于讳’鸡‘忌医的极端案例,搞得专家们看的呆若木鸡。其实好多源只是鸡毛蒜皮的小案,弄得鸡飞狗跳什么的或许真就有点过于激(鸡)烈了。你让其它动物怎么看鸡?丢不丢鸡?ANYWAY,~~是吃货的,你们懂滴!
端午节,有人为“粽子该是甜的还是咸的”争论不休;中秋节,大家纷纷为各种馅儿的月饼投票;春节必然是吃货最期待的节日,年货、零食足可以让你不停嘴地嚼上一个假期。近年来,“吃货”这个群体数量增长十分可观,其势头宛如入侵物种、遍地发芽。
科学界也不能免俗。真的有科学家在研究“吃货”哦!确切地说,他们研究的并非“吃货”这一分类不明确、且不靠谱的“物种”,而是为什么人类会如此热爱美食,且口味偏好如此多样。研究“吃”的科学论文的数量很说明问题——显然,那些实验室里的超级聪明人,对吃的兴趣也不小!
1、“吃货”的基本素养
我们对食物的感受过程有点复杂。味蕾埋藏在舌头的表面之下,只有顶端和外界相接触。味蕾顶端覆盖着特殊的蛋白质,这就是负责味觉的受体。它们能够感觉到溶于水中、一些有味道的化学物质。我们能察觉的味道有五种:酸、甜、苦、咸和鲜。当我们的舌头所感受到的味道由各种受体接收并引发兴奋之后,大脑会将这些信号与鼻腔里数百种气味受体传递来的食物相关信号进行整合,得到一种整体感觉。
当然,我们人类除了依靠味觉和嗅觉来感知食物外,还会通过触觉来感受食物爽滑鲜嫩的质地,通过听觉感受咀嚼食物时发出的悦耳声音,通过视觉感受食物令人垂延的外形……所有诸如此类的辅助感官会一齐对食物判断起重要作用,进而对我们的食物偏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感知对大脑进行的多重刺激,令它作出进食或不进食的决定,最后引起思维上的评判——“佳肴啊!”或“呸!”
“真正的‘吃货’,敢于直面肉肉的四肢,敢于挑战胖胖的肚腩!”好吧,担心自己变胖,阻止了一大票人进入“吃货”的行列。不过,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食欲旺盛,身材却依旧苗条匀称,而有些人东西吃得很少,却仍然十分丰盈;有些人吃下的食物里,三分之二被用来养活医生——过度肥胖、心脏病或糖尿病等诸多健康疾病因吃而起,另一些人吃相同的食物却安然无恙(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前英国首相丘吉尔了,他日理万机,还爱喝酒抽烟,却竟然活到了91岁)。是不是会心里不平衡?唉,不得不承认,做“吃货”也是有天赋的。
2、同为“吃货”,为啥不一样?
没有动物不爱吃!不过,有些动物就没那么丰富的味觉体验了——包括喵星人在内的一些食肉动物,Tas1r2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甜味感受器失效,因为糖分多半来源于植物,这些“荤君”也就没福气享受甜点了。色、香、味,一个也不能少——为什么独独我们会对食物有这么多要求?
这个,也许可以这么来解释吧:人类由于长期面临着食物短缺和有毒食物的威胁,所以会也必须应该要根据生存环境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进化适应动作。效应长久累积,所以才逐渐培养出了我们对食物颜色和味道的挑剔习惯。
对食物颜色的偏好,其实缘自于我们的灵长类杂食祖先。至于对味道的挑剔,它(可能)来自于身体对食物质量的记忆。人类进化出丰富的味觉,并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用来鉴别食物。我们喜欢甜、咸和鲜味,讨厌酸味和苦味,这是舌头在帮助我们的祖先给食物快速分类:甜意味着富含能量的糖;咸是人体必须的盐;鲜意味富含营养的鱼类、肉类;酸意味着馊腐的食物和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一般有毒,人类往往很少挑选那些味苦的动植物为食——绿色花椰菜等吃起来有点苦味的食物,哪怕富含营养物质,也很难被人们接受。
这一点很好理解,包括家庭条件、成长经历、地域性饮食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会使不同个体对茶、咖啡、小麦、辣椒等有不同程度饮食偏好的现象。当然,不同的地方伴随着不同的饮食文化,这都是跟个体成长史紧密相关。
身体不好,味道不美
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身体状况的不同,对着食物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倾向性,比如:当处于感冒、发烧等疾病状态时,人的食欲下降,对食物的选择往往偏向于易消化的软性类;而孕妇在怀胎期间,往往口中无味,想吃酸辣等有刺激感的食物,会对油炸类等的刺激性食物会有着强烈的反感。当然,这些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像孕妇怀孕期间的口感选择差异主要就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的孕育初期对毒素的免疫力极低,女性在此种特殊生理状态时有这种对食物的特殊筛选机制,对提升胎儿的存活率。
而当人生病时吃到一种食物之后,往往从此就讨厌这种食物——那是身体表示,不想再吃那东西了。关于这个现象也有一个演化上的解释:吃了反胃的东西,说明这种食物对自身不利,有潜在的毒素和危险,身体留有记忆并尽可能远离这些食物。
3、基因,又见基因
为什么世界各民族普遍都喜欢甜食?为什么孩子们会钟爱碳酸饮料和油炸等垃圾食品?为什么有的人喜爱肉食、却有人钟情素物?
如果我说人类中也分食肉系和食草系,大家也许会感到诧异?没错!不过可千万别以为有的人是从老虎狮子进化来的,有的人来自斑马牦牛,那可真的不科学,只是大家的基因难免会有1、2个点的差别,导致了这种无伤大雅的偏好。许多研究都指出,偏食,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
喜欢高脂肪、多盐、多糖的食品是人类进化中带来的“通病”。为了吸收到足量以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存所需的能量,人类对富含卡路里的脂肪类食物的喜好在进化中被选择并保留下来,成为极受欢迎、且很难抵御其诱惑的美食。这种选择食物的偏好性有利于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环境中选择恰当的食物来源。可到了如今食物供应如此丰富的年代,这种遗传“优势”可就害苦我们了:天生的偏爱摄入脂肪等习惯使得肥胖症以及相关的健康问题愈发严重...
详见我公司网站(爱宝网)或与我们联系021-5614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