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纸尿裤专卖

纸尿裤

新闻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少年易得群体性癔病 与心理有关(2)
新闻中心
青少年易得群体性癔病 与心理有关(2)
发布时间:2012-11-13        浏览次数:11        返回列表

青少年最易“群发”

  “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往往会有一个领头的发病,紧跟着是大面积蔓延。”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介绍说 ,也就是说 ,在遭遇食物中毒 、怪异气味等突发事件后,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时,会对周边其他人造成一定的恐慌,有些人在得到这种心理暗示后,就会出现无意识的模仿,从而表现出同样的不适症状,最后造成“流行”。

  据介绍,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暗示,自己又缺乏主观判断性,所以群体性癔症大多发生在15岁左右的青少年身上,一般在中小学校或者幼儿园最为常见。

  “尤其是偏远的相对落后的山村更为常见。”王冠军表示,这与这些地方的民众信息相对闭塞有关;而年长的人或知识教育水平先进地区的人群,其主观判断能力强,相对来说,通常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及时干预非常有必要

  接受采访中,王冠军还特别强调,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一定要警惕群体性癔症的发生。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让心理专家与患者详细交谈,分析发病经过,并指导患者认清自己的症状并非躯体疾病所致,而是心理因素使然。与此同时,要让患者了解事情的真相,消除恐慌心理,让他们相信科学。

  记者还了解到,2008年城阳曾发生过一场火灾,考虑到这一点,心理专家及时到现场进行了心理指导,避免了群体性癔症的发生。曾参与此次心理干预的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告诉记者,当时是一家食品厂因为线路问题着火,由于火势太大,周围的居民难免会产生心理恐慌,再加上烟熏,有的居民总是觉得喘不动气 ,而且就算离得很远也“会”闻到胶皮味,“这就是一种癔症。”

  ■探究 告知真相是最好的心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群体性癔病其实并不可怕,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及时告知患者真相。”据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介绍,对群体性癔病进行心理干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发病人群事情真相,消除其不合理想象和自我暗示的心理。

  先别急于药物治疗

  据介绍,对于群体性癔病患者而言,倘若不能尽快得知事情的真相,他们就会夸大各种想象,而这种想象往往比真相还要可怕;其次,要对最先出现症状的进行重点心理治疗 ,因为这种人往往就是传染源。同时,对于最易出现症状的未成年人群体,则要采取分别治疗法,最好别让小患者同住一个医院,正常的孩子和有症状的孩子也要隔开,以免促成相互间心理暗示。

  王冠军还强调说,没有确切的生理疾病患病证据,不要对癔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一旦进行药物治疗他们就会认为肯定有事,要没事打什么吊瓶?”这个时候家长、老师,应多缓和孩子情绪,转移其注意力。

  是否癔症,定论需谨慎

  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李克富认为,如果医学结论涉及赔偿或惩罚标准,应慎重对待。如果是心理因素致病,那么赔偿或惩罚标准会很低,像这起甘肃68名学生被诊断为群体性“癔病”事件,政府部门首先应当经过详细调查,排除中毒的可能性之后,才能做出结论。

  “如果发生疑似学校中毒事件,应当立即到该校食堂采集可疑食物,收集学生尿液和呕吐物,一并送检验室进行检验。没有明显症状的学生最好迅速疏散,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化。”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卫生部门对群体性癔症很重视,在去年甲型流感疫苗接种过程中就预先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