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测量设备的验证、系统准确度验证、温度均匀性检测三方面分析了灭菌设备验证中容易忽略的几个因素,并对验证方案的设计和结果处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
关键词:测量设备;系统准确度;温度均匀性;验证;结果的处理;灭菌设备
在灭菌设备验证中发现,国内制药行业在设备的验证过程中只注重热分布实验、热穿透实验、生物挑战实验,而忽略了其他一些会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而验证的间隔通常选择1年为一个周期,使某些重要过程存在一定风险,一般过程验证的频繁验性会增加了验证成本。本文就灭菌设备温度验证中容易忽略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验证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处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
1测量设备的验证
1.1 测量设备的校准
灭菌设备中安装的测量设备应在其被使用的范围内进行校准,如:测温传感器、压力真空仪表、流量表、控制、监视和记录仪表等,其校准证书中应包含校准数据来源、名义测试值、实际测试值、校准技术以及能溯源到被认可国家标准的每个校准值的修正值。
1.2 测量设备的确认
需要指出的是,经校准或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并不一定满足使用要求,而测量要求应该从所生产的产品中导出,灭菌设备中安装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满足这些要求。这些要求有一些是针对设备的,如: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稳定性等;有一些要求是针对测量过程的,如: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允许测量不确定度、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因此,在验证前首先应确定出所允许的测量误差,测量设备一般可以按误差带半宽度的1/3~1/10的原则来判断传感器是否满足测量误差要求。如果是重要的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应是允许误差带半宽的1/6~1/10;如果是一般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应为1/3~1/5。
以设备中的测温系统为例:在灭菌过程中所要求的温度控制精度为(200±1)℃,若此测量过程是一关键过程,温度测量的误差取温度控制精度的1/10,那么选择的测温系统的测量误差应为:
如果,校准后的测温系统,达不到此测量要求,则应更换传感器。
1.3 其他影响测量测量过程因素的验证
除测量设备对测量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测量准确度,如管道的压力、电压的波动、环境条件、操作者的技能、资格等,均应进行确认。
2系统准确度验证
应在测量设备确认合格的基础上执行系统准确度验证,质量保证部门应根据不同工艺的要求,编制系统准确度校验要求表(如表1所示),随后的验证,依据此表进行。
注:本表格内容、数据仅作说明性示例。其中控制等级可按药品生产、器具灭菌、服装灭菌等不同要求来控制。
在任何可能影响系统准确度的维护后,应执行一次新的系统准确度校验。例如,更换热电偶和调整后的仪表再校准。质量保证部门应明确一些特殊的维护是否要执行新的系统准确度校验,校验的频率取决于设备等级和仪表类型。如果降低准确度校验频率(如6个月变9个月),应有明确文件规定降低频率的情况描述。
2.1系统准确度校验程序
2.1.1 设备传感器的未修正的温度指示/或记录,在任一操作温度下,与验证仪表的传感器修正后的温度相比较。
2.1.2 验证传感器的测量端应尽可能的与控制、监视或记录传感器的测量端相接近。两个测量端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50mm。
2.1.3 设备传感器系统(传感器、延长线、仪表)未修正读数与验证传感器系统的修正后读数之差应作为系统准确度记录下来。
2.1.4 当计算系统准确度时,如果确定了一组修正系数,那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始终使用这些修正系数,确定的修正系数可以代数应用到被验证的传感器系统。
2.2修正系数
可以使用的修正系数包括:
(1)在初始校准报告或再校准报告中出具传感器修正系数。只能使用最近一次的传感器校准系数。
(2)在最近一次的校准报告中出具控制或记录仪表的修正系数。
(3)单独地对控制或记录仪表进行内部调整以修正偏离。
如果对控制点执行手动偏置法,那么应有文件证明并指定对控制仪表的偏置量以修正系统偏差。例如,要求设定点200℃,实际设定控制仪表在201.5℃。具体实例如表2所示。
2.3超过偏差的处理
2.3.1 如果偏差超过了表1对相应控制等级指定的允许误差,应有文件证明,确定超差原因,在开始生产产品之前采取纠正措施。
2.3.2 如果偏差超过了表1的限定,应执行下面的纠正方法(但不限于此):
(1)更换超差传感器和/或引线。
(2)更换超差仪表。
(3)如果原因完全或部分是因为被验证传感器位置偏离规定位置,那么将其恢复到规定位置并重新进行系统准确度校验。
(4)允许在表1规定的范围内调整控制或记录仪表。同时应评价该调整对整个操作温度范围的影响。
(5)纠正措施执行后,在任何生产工作开始之前,应重新进行系统准确度校验。
2.4系统准确度验证报告
系统准确度验证报告应包括:(1)被校验传感器的校准证书;(2)验证传感器的校准证书;(3)被校验仪表的校准证书;(4)校验日期和时间;(5)设备记录仪表的读数;(6)校验仪表读数;(7)被校验仪表和传感器的修正值;(8)修正后被校验仪表读数;(9)计算系统准确度;(10)验证结论;(11)执行本次校验的技术人员资格(内部执行);(12)执行本次准确度校验的单位(如果非内部执行);(13)执行本次准确度校验的单位资质(如果非内部执行);(14)校验单位代表签字(如果非内部执行);(15)质量部门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