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引起人们恐慌的蜱虫疫情,随着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冷空气到来逐渐降温。卫生部专家认为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期,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此次蜱虫疫情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则是,公共卫生体系之防疫和应急系统到底为人类本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和防疫工作何时才能被重新重视?
夺命蜱虫
今夏,发生在河南信阳的“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亡”疫情,在公众的质疑声中,“因维稳而未向公众公布疫情”的信阳政府表态招致各方声讨,由此,也引发整个社会对公共卫生和防疫工作的讨论,尤其是广大农村公共卫生和防疫工作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9月10日,山东省卫生厅官方网站通报:山东省自2008年开展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监测。当年5月,山东省疾控中心接报首例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9日,山东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莱市26例,死亡6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高度散发,部分病例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
9月9日下午,卫生部官网发布《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当夜,山东省卫生厅召开会议通报山东蜱虫疫情,并专此成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家组。
其实,就在今夏河南信阳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亡事件被媒体关注之前,山东已经出现数十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且有死亡病例。
蓬莱市大辛店镇枣户于家沟村77岁的于培河老人,7月15日住院,19日晚离开重症监护室时“已经没有呼吸了”。 老人的儿子于鸿礼说,父亲在医院救治期间,医生互相转告父亲得的“就是那病”,却不告诉家属病人到底是什么病。 在老人就诊的蓬莱市人民医院病历单诊疗记录上,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述:四五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7℃……在当地按“感冒”治疗无好转……血小板减少,尿分析异常。
老人病逝后,于鸿礼从电视上看到河南商城蜱虫叮咬致病和死人疫情的报道。这才明白父亲病故的真正原因。 10天后,当地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此事,于鸿礼毫不顾忌地向这位记者讲述了父亲发病时的症状及相关情况,结果当地电视台报道却称“蜱虫叮咬死人事件是谣言”。
“我之所以原原本本告诉这一切,本来是想以父亲生命的代价,来唤起人们的觉醒,没想到结果却成了这样”。于鸿礼很是费解,“现在卫生厅又通报蜱虫叮咬致死,真让人心里难受啊!”
他认为,要是卫生部门或者政府及早通报蜱虫疫情,一些病人会及时得到治疗,起码也会省下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因为这种病根本不能耽搁。早一天治疗,就会减少一份对生命的威胁。
天价药费
于鸿礼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父亲在医院仅仅4天半时间就离开了人世,而医疗费高达44000多元。”
更让于鸿礼觉得荒唐的是,蓬莱市人民医院在父亲去世火化后的7月20日和21日,其收费明细单上还打出几笔“心电监测费、床位费、特级护理费以及呼吸机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等费用。
“尽管钱后来退了一部分,但总觉得医院收费存在问题。”于鸿礼说,“等我闲下来我还要找专家看看,我觉得医院给父亲的药有些不合适。一旦用药出现问题,我一定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所有问题。”
花费10余万元,住院治疗整整30天,硬是从死神手里捡回生命的蓬莱市小门家镇杏山村村民金丽,谈起在医院的日子至今心有余悸。
44岁的金丽是今年给苹果套袋的时候被蜱虫“叮咬”的。5月25日那天,她感到身体不适。这个平时很少感冒的女人,最初还以为自己感冒发烧,就在家吃了两天感冒药。看着烧一直不退,金丽就去村卫生所打了两天吊针。
看到金丽的病仍不见好转,村医建议她就近到大辛店镇蓬莱市第二人民医院做检查。
做完血检,金丽“看到有很多医生在会诊”。血检结果出来后,医生建议“赶紧到蓬莱市人民医院”。
“当时我还能走路。”金丽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