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可通过血液传播
安徽病例显示,与疑似无形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9人均发病,他们是家属和医护人员。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它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但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据专家介绍,信阳山区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蜱学名叫全沟硬蜱,以吸血为生。这种蜱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信阳当地盛产“信阳毛尖”绿茶,大多数茶农的腿上,都有被蜱咬后留下的伤疤。在村里每条狗的肚皮上,也经常可以翻检到蜱。
除了无形体病,蜱虫还可以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和莱姆病等,这些病症状有部分类似之处,也给蜱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许汴利说,除了曾发病的信阳和南阳山区外,该省并没有对其他地方的医疗机构进行同样的培训和监测。
据专家介绍,安徽首例疑似病例就显示了该病的传染性。安徽广德县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死亡,也敲响了蜱传无形体病的警钟。
在发病前,此人曾被蜱虫咬伤右踝关节。他死后两天,在其治疗的安徽省芜湖市戈矶山医院,有9名与其有过密切接触者发病,其中家属5名,医护人员4名。
在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看来,蜱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但这就如蚊子一样,“你明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却没办法将它灭绝”。
预防:避蚊剂能防蜱
卫生部2008年就已要求,各地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识别能力,规范治疗行为
在2007年之前,许汴利还没有听说过无形体病。“这病在教科书上没有记载,人类对它的研究很有限。”
但是通过对“无形体病预防技术指南”研究后,许汴利明白该病也是可防可控的。
据专家介绍,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他们可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
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
卫生部的“无形体病预防技术指南”中要求,各地应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能力,规范其治疗行为;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
据接受过培训的医生说,出现暴发疫情时,应采取灭杀蜱、鼠和环境清理等措施,降低环境中蜱和鼠的密度。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不需要对病人实施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