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制氧机专卖

制氧机、鱼跃制氧机、海龟制氧机、易氧源制氧机、宝马制氧机、新松制氧机、英维康...

新闻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郭小姐
  • 电话:021-66187008
  • 手机:13681661622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南方恙虫蜱虫之祸为何难以扑灭?(1)
新闻中心
中国南方恙虫蜱虫之祸为何难以扑灭?(1)
发布时间:2012-10-14        浏览次数:27        返回列表

“走南闯北”

  在温暖潮湿的广州,各类虫子给居民带来的烦扰可谓不胜枚举。蚊、蠓、虱、蚤、蜱、螨等几乎都存在于这片土地,其带来的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传染性疾病等时有发生。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这类生物早已见怪不怪,只有当出现登革热、乙脑或者是少见的恙虫病、新型布尼亚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时,才会猛然惊觉:原来这些小虫子如此可怕。

  其实对于这类生物传播疾病,在流行病学上,有一个更为概括的说法,即虫媒传染病。均是因为上述的蚊、蠓、蜱、螨等“节肢动物”叮咬过后而感染发病的一类传染病。据郑学礼教授介绍,虫媒传染病最大的特征是,媒介(即各类虫)以生物性传播或机械性传播的方式,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健康动物或人类,从而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这类传染病其实非常常见。比如广州常见的伊蚊,就是登革热和黄热病的主要传播者,而按蚊,则是疟疾何丝虫病的传递者。即便是恙虫病的学名中那个“斑疹伤寒”,其实还有虱、蚤等也能传播,只是其临床特征有异于恙虫病而已。当然,这其中,最“厉害”的,仍属近年来“暴得大名”的蜱。

  在未因为叮咬人致死而“暴得大名”之前,蜱虫更多为东北林区的人们所认识。在那里,它被称作“草爬子”,与它对应的疾病叫做“森林脑炎”。小时候在内蒙古牙克石市生活的邵先生对此记忆犹新,“我们进山采蘑菇,都得全副武装,碰到草丛什么的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被‘草爬子’咬了。下山回家,得赶紧换衣服,看身上有没有虫子,或者被咬的痕迹,如果有,就要赶紧去林区治疗森林脑炎的专科医院就诊”。

  而同样是蜱虫,在四川,人们更多的将其称为“牛虱子”,因为这类生物,喜欢在诸如牛等毛发密集的动物身上寄生。曾在阿坝州林业部门工作多年的张先生说,“我们进山,一怕蚂蝗,二怕‘牛虱子’。‘牛虱子’咬了人过后虽然不会生病,但很难拔下来,很讨厌”。

  在东北和四川,蜱虫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评价。原因就在于虽然他们都姓“蜱”,但“蜱性”却并不完全一致。东北的蜱虫多是“全沟硬蜱”,它们正是森林脑炎的主要传播者,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防控蜱虫的主要对象,直到河南出现蜱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而四川的蜱虫多是“龟形花蜱”之类的南方种,除了“嗜血成癖”以外,倒也不易出现大害。

  实际上,各类具有叮咬特征的节肢动物会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其主要原因正是取决于其生长的环境。如果其所处的地区,恰好有某一类病原体的分布,这一地区就被称作“自然疫源地”,这些地区生活的这类虫子,就是潜在的病源传播者;而如果这一地区没有该类病原体的分布,那这些虫子的存在,顶多也就是“讨厌”一点而已,不至于危及生命。

  遗憾的是,同属于分类学上“蛛形纲”的蜱虫和恙虫,现在几乎已经在全国都有分布。蜱虫更有多达100多个品种,其中大部分均能传播各类疾病,比如森林脑炎、出血热、回归热之类的传染性疾病。而恙虫,则也早已跨过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北纬31°线(之前主要在南方地区有恙虫病),据罗雷介绍,现在在长江以北的多个省份均出现过恙虫病病例。“蛛形纲”里的各类螨虫,更是多种皮肤过敏乃至部分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罪魁祸首。

  而对于南方地区,登革热、乙脑等虫媒传染病,则将是持续的防控重点,郑学礼说,虽然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彻底消灭的可能性也很小。

  无法消灭

  和进入东北林区,知道它是森林脑炎的“自然疫源地”,可进行针对性的防护不一样,局部爆发的恙虫病、登革热、乙脑等疾病,几乎没有确定的“疫源地”,而一旦流行,也只能对这些地点进行治理,对外围进行防控。但你依旧无法预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可能碰上这类轻则使人看似“感冒发烧”,重则让人多器官衰竭而亡的虫子。

  这些疾病不能彻底消失的原因,首先是自然疫源地的存在。我们的防控工作,则多是集中在对媒介生物的防控上,而一旦这类媒介生物的数量反弹,疾病再次流行的可能性就迅速增加。尤其是多种虫媒传染病的动物寄主是极其难消灭的鼠类。

  广州市晓港公园的恙虫叮咬事件发生后,专家们一致认为,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恙虫寄生过的鼠类携带恙虫病东方体。但这些鼠类从何而来,为何造成局地性的恙虫爆发,则不得而知。而防控措施,也是临时加大灭鼠力度,同时在公园内消杀恙螨。但和老鼠接触比较多的猫,也可能成为传播的途径。罗雷等在晓港公园的调查就发现,该地平时有很多猫活动。

  从上世纪全民“除四害”开始,我们与老鼠、蚊子、蟑螂等“亲近”人类的动物之间几乎从未停止过“战争”,但结果往往是“此消彼长”,甚至提高了这类动物的生存能力。以鼠类为例,广州市近年曾多次爆出鼠患的消息,比如杨箕村等城中村改造时,就曾造成鼠类临时“大迁移”,在多个餐饮业集中的地段,老鼠更是大摇大摆的出入于下水道通道等场所。而它们是否携带病毒,或者会否通过蚊子、恙虫等媒介生物传播给人类,没有确切答案。

  而这一切的变化,最终仍要归因于环境的变迁。郑学礼认为,广州近年多次发生登革热疫情,就与城市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环境影响蚊虫感受态主要涉及温度、幼虫营养、病毒感染剂量等”,“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发生,除了流动人口增加以外,是否与广州的城市化建设,城中村等蚊虫孳生环境改变,引起白纹伊蚊对登革病毒感受态变化有关,值得研究。”

  而另一个值得担心的因素则是气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极端天气增加。郑学礼说,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由于气温升高,全球不少地区已经出现虫媒传染疾病流行范围增大的案例。在中国,也出现了恙虫病“北移”的现象。而局地干旱等极端气候,更可能造成昆虫的大爆发,继而引发相关虫媒传染病的爆发。

  对于各类虫媒传染病的防控,罗雷介绍有三个方面,即环境防治、化学防治和个人防护。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好的防护就是,在户外,不要让虫子接触到你的身体”。虽然“在及时发现和救治的情况下,恙虫病等虫媒传染病的病死率在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