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健康产品的魅力开始展现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医药市场的规模这几年一直以同期全球GDP增速的的两到三倍快速的增长,与IT、银行、电视传媒一起成为四大支柱产业。
全球制药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的份额从2005年的68%下降到50%,包括中国在内的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在内的17个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例从2005年12%上升到几乎30%。
中国是世界制药大国,多年来培育起来的产业基础,为产业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目前医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品牌。从传统的优势产业西药原料药到中成药,从医用辅料到诊断治疗设备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中国的医药健康产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可以说中国制造正在国际市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魅力。这十年来中国的医药产品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去年的进出口总值达到733亿美元,增长39%,几乎是全国进出口增速的两倍,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制剂的出口额22亿美元,增速达到40%以上,产品销到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再次彰显出了中国的医药产品在医药价值链中的突出地位。中国已经被国外同行业者视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最有综合优势和最具有投资价值的新兴市场之一。无论是国外的同行还是消费群体,他们都非常关注医药健康产业。也非常看好中国的医药市场,也特别愿意和中国的医药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的制剂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截止到目前,已经有30多家制剂生产企业通过欧盟、美国、日本和世卫组织WHO的质量认证。这为中国制剂开展国际化竞争、打开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制剂出口从2002年的2亿美元,增加到去年22亿美元。目前国内几乎可以生产所有的药品剂型,制剂的生产能力在全球也是领先的。对出口的市场也是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去年我们总共向17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制剂产品,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也在不断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中,亚洲市场是我们制剂出口的半壁江山。现在制剂出口的态势已经不仅仅是把目光放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了。在各大市场开拓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欧美市场目前主要还是以原料药为主,占医药总出口总额的50%以上。制剂的出口比重比较小,不到4%,而且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本土企业的制剂出口主要还是以委托加工为主,主要原因是欧美的监管体系比较复杂,中国企业在国外能够获得认证的产品寥寥无几。对非洲市场而言,这几年的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因为国内产品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比较少,抗生素类的药品,自我医疗用的镇痛药和维生素类的药品增长也是比较快的。
中国企业在开拓非洲市场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当地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假药流行。还有少数个别企业,或者是个人违法经营行为给中国的药品出口蒙上了阴影。
对东盟的市场近年来也是发展非常快的。特别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以后,98%以上的药品是实行零关税。但是由于印尼、泰国、越南这些国家的产品注册非常困难,而企业又很难在当地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也增加了药品出口制剂的难度。在拉美市场,巴西、阿根廷这些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也为拉美的医药市场注入了活力。这些地区的经济这几年发展非常快速,也加大了对仿制药的需求。去年我们对拉美的制剂出口已经达到将近两亿美元,基本上是自主注册的产品。随着巴西、秘鲁这些国家对进口产品日益严格的要求和招标体系条件的不断复杂。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制剂的出口增长已经呈现出放缓的态势。加上语言文化的障碍,中国制剂企业要开拓拉美市场,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药健康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总体来看,中国的制剂产业在近几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整个的医药外贸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这与原料药相比仍然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医药营销网络建设比较滞后,中国的制剂产品受发达国家的认可度不高,这些都是制约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的医药出口来说,目前主要还是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和一次性的耗材医用辅料为主。对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出口主要还是外资企业来拉动,出口企业虽然大多数都是实现正增长,但是依然高度集中在头孢类药品、维生素、激素类的药品等等。中国的制剂企业在美国、欧盟,要完成一个产品注册,几乎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由于产品比较单一,很难进入国外的批发零售体系和医疗保险系统,很难实现大规模的销售。
尤其是这几年来频繁出现的国内假药劣药事件为中国医药的国际形象蒙上了阴影。几个月前我率团赴俄罗斯时,他们就说,我们不需要低价的产品,我们想要高质量的。
要想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国内尽快建立适合中国产品特色的国际营销网络。在药品供应链建设方面多做文章,多下工夫。推动制剂的国际化,还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制剂的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制剂的国际化选择在面临很得的挑战和机遇,在全球化条件下,企业走出国门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制药业走向国际,一方面可以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历练,吸收更多的管理生产经验,来反哺企业,获得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跨国药企已经建立了原研药的信誉,这个信誉延续到了他的仿制药上。对本土企业来讲,回款时间长,药品价格下降,企业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我们也需要寻找突围的空间。国外一些新兴市场,类似俄罗斯、拉美地区包括东盟国家,这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非常大,他们的生产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给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的中国制剂企业带来了机会。所以我们的企业一方面可以在亚非拉市场树立品牌,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也需要积极申报欧美的认证进军欧美市场,提高产品信誉。
各个国家的药品监管形势越来越严,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个国家已相继提高了药品准入的市场门槛,加大了监管和检察的力度。就在去年年底,欧盟为了防止假药,发布了62号指令,又一次提高了中国药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新规定将于今年7月份实施。
针对这项情况,我们商会积极和欧盟当局进行协调并专门到秘鲁使馆进行交涉,获得了积极进展。但是这些事件的出现对西药类产品,尤其是制剂产品的出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