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生物医药行业在震荡中跨入了2012,回顾刚刚走过的2011年,医药行业面对政策频出和市场变幻的双重压力,行业格局重新洗牌。这一年,在药品流通领域,我们听到了“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强音,看到了商业巨头并购整合的快步,摸到了物流向两端延伸的触角,触到了电子商务的水花,感受到了联盟绽放的魅力。同时,一些药店放弃医保也引发深思。
回首,是为了坚定前行的路。在“十二五”踏入第二个年头之际,不妨细数2011年药品流通领域的那些事儿,或可寻迹行业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子。
政策挥起指挥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亦是新医改攻坚之年。就在这一年,我国建国以来药品流通行业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正式面世,几经修订的新版GSP也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政策“指挥棒”引导着行业进行调整。
2011年5月,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该规划纲要提出,5年内要培养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由现在的1/3提高到2/3。
流通“十二五”规划发出了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强音,药品流通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药品流通企业的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已经箭在弦上。
8月,SFDA对新版GSP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新版GSP的重点内容是确定药品现代物流标准、强化药品冷链技术管理、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等。由此可见,新版GSP以供应链为导向,强调了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管理和正反流向全方位管理的理念,建立覆盖整个药品供应链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药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追溯性。新版GSP更注重过程的管理,尤其关注药品运输过程的冷链问题。
新版GSP这种接近于西方国家药品供应链管理的思路转变,对流通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行业标准整体升级注入了催化剂。
并购高潮迭起
尽管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才出台不久,医药商业巨头们的并购整合大戏已高潮迭起,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贴身肉搏,争抢跻身“千亿俱乐部”。
在这场并购大潮中,国药无疑占据了制高点。自去年已将版图扩至全国的国药,今年已开始了整合大戏。2011年4月,国药控股以配股方式集资34亿元,用于扩大分销及零售网络。同是4月,国药通过股权收购和增资扩股的方式,对威奇达实现控股,迈开了其在医药工业领域展开自主并购的第一步。
自成功收购北药后,华润的并购步伐也悄然加快。6月,北药并购普仁鸿25%股权,并在基层领域积极收购北京区域市场的二级商,欲以北药为平台,拿下北京市场。
双鹤药业、万东医疗均被华润纳入麾下
地方霸主上海医药亦不肯偏安一隅,以“先局部后全国”的渐进策略布下网络。在完成H股上市后,上药斥资15亿元拓展全国范围内的分销市场网络。8月,上海医药再次出手,斥资3.44亿元收购了无锡医药商业龙头山禾医药80%的股份,巩固江苏市场。
除了商业领域跑马圈地,医药商业巨头还向上游工业领域扩张,以达到全产业链的整合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外资在华的投资也不再局限于制药工业,已从生产延伸至流通环节。7月,南京医药与全球医药商业巨头联合博姿携手成立合资公司。美国第二大流通巨头康德乐斥资4.7亿元收购永裕医药,已开始进入整合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开始发力进军中国药品流通领域。国资、民资、外资多股力量交锋,共同演绎商业并购大戏。
物流纵深延伸
在传统商业模式利润日趋低下的现实困境中,寻求新的利润点和发展路径对医药流通企业显得格为迫切。商业巨头在全国圈到地盘后,发展专业化医药物流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向纵深方向延伸。2011年,华润北药和九州通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
这一年,华润医药流通平台搭建成功,依托北医股份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模式,在全国建立物流网络。同时,将医药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向病房和病患者延伸。九州通在打通上下游合作方面显得更为积极。9月,九州通取得辉瑞公司产品的中国区域代理及渠道控制权;12月,与华药成立合资公司,打造以国际医药进出口业务、国内医院配送、医院药品配送托管、基药配送、终端配送、物流服务等为核心业务的医药商业企业。同时,九州通与北医股份的医院物流延伸服务均被商务部列为“示范工程”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