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类交易困难
最近几大并购,包括强生出资15亿美元购买Elan的股份和新药开发权利,百时美施贵宝出资24亿美元收购抗体药开发公司Medrex,还有默沙东出资4.7亿美元购买Portola药业的新药。尽管交易项目数明显增加,但与第一季度的并购交易额实在无法相比。今年一季度的超级并购纪录在未来很长时间都无法打破。
医疗保健技术类交易占据并购活动的最大份额,共有145个,占总交易额的64%;服务类交易共83个,占总交易额的36%。技术类与服务类一面倒的64%对36%的投资比例,明显偏离过去几年一直比较均衡的55%对45%的投资比例。这进一步表明,技术类在这个市场中优势明显。
医疗设备、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作为医疗健康领域并购最活跃的前三个领域,三部分加在一起占二季度总成交额的55%。
去年夏天资本市场暴跌,资金非常短缺。出资收购的医疗服务类公司,特别是那些涉及房地产和硬件投资的项目,如医院或长期护理,变得十分困难。业内人士认为,美国医疗改革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变得格外小心谨慎。政府有可能改变医疗补偿支付协议,这将威胁到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因此很难估计依赖于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报销的企业可靠的收入和现金流,这就使得潜在的买方和卖方在公司并购的估值和代价上难以达成协议。
生物技术公司自救行动
现在的并购反弹有多重因素。
其中,大药厂手中的钱多却没有去处,而生物技术公司手中有项目但账户缺钱无疑是个重要因素。现在是买方市场,许多中小公司热切等待被收购或被挽救,以往买技术的交易方式正在被买公司的交易所替代。过去买技术的价钱相当于现在买一家公司的价钱,因而交易方式的转变在所难免。
除了大公司收购中小公司增加并购市场活跃度外,生物技术公司的自救也是并购交易频繁的另一大原因。
比如处于破产边缘的镇痛药开发公司Anesiva,最近通过与ArcionTherapeutics公司合并以避免关门。前者因为新药报批不顺,资金用尽又无法再募集,后者是私营公司,双方合并后将继续从事镇痛药的开发。Arcion和Anesiva双方股东将分别获得合并后新公司64%和36%的股份。
位于麻州的CombinatoRx公司和加拿大的Neuromed在7月份也准备通过股票互换方式合并成50%对50%的公司,但最终的股份分配还与FDA对Neuromed的镇痛药Exalgo的审批态度和时间密切相关。FDA在今年11月22日之前要对Exalgo的命运作出决定。按照合并协议约定,上市的时间越晚,CombinatoRx公司所得到的新公司股份就越多。
为了生存,生物技术公司也不得不出让部分优质资产,以收缩战线,保持实力,换取更多现金,用于公司的维持和后续发展。
7月份,AAIPharma 将自己旗下的药物研发部门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芝加哥的私募基金WaterStreetHealthcare Partners。幸运的是,并购后该药物研发部门的450名职工都会被保留。
焦虑的按兵不动者
不断发生的并购交易,使按兵不动的买家十分矛盾。按照普华永道的分析报告,如今这年代,不投资、不收购,几乎是在等死或自杀。
BiogenIdec目前仍然对强生和Elan的合资项目保持沉默,但不会坐视这一交易对自己的Tysabri王国带来的影响。而强生和Elan公司显然是在布局,因为BiogenIdec很可能要被卖给大药厂,如果这样的交易发生,Elan有机会但没有钱买回Tysabri50%的权利,所以Elan要捆住强生这样的“大款”。
让Biogen Idec郁闷的是,卡尔·伊坎(CarlIcahn)一直想把BiogenIdec高价卖掉,到现在也没有放弃这样的念头。所以BiogenIdec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早已不是独立的公司了,迟早会被卖掉。强生和Elan做的正是BiogenIdec被人收购的打算。BiogenIdec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或许会不惜代价,与强生展开一战。
最近发生的收购还包括:葛兰素史克出资1.2亿美元购买安进在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销售权;赛诺菲安万特收购Shantha生物技术公司,出资6.7亿美元;医疗保险公司Aetna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Horizon心理行为服务公司;AgilentTechnologies收购Varian公司,代价是15亿美元;雅培出资1.3亿美元收购Wockhardt的营养保健商业公司。(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