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个多月征求意见和修订,国务院于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中简称《意见》。该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新医改方案尘埃落定。
尽管与被专家、市民评为“看不懂、很模糊”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方案拿出了更为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和量化指标,但医改究竟能带来多少实惠,市民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对此,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新医改制度框架之下,群众能够实现“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看病有保障、看病少花钱”。
平时少得病
多位权威人士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改革基本原则
多位权威人士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改革基本原则。“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从‘基本制度’的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北京大学教授李玲指出,“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这一改革基本原则的框架下,从今年开始,国家“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名医扁鹊在两千多年前就表述了“有病要早治,防病于未然”的观点。
让群众少得病,无疑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缓解医疗体系重压的最好办法。目前,中国面临着双重疾病的负担。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就此指出:“一是传统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慢性病威胁越来越大,慢性病治疗占卫生总资源80%。如不进行早期干预,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将难以想象。”
少得病的具体措施包括,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今年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比如,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从2009年开始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等,通过这种预防,使群众少得病。
《意见》还提出,从今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民众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有利于协助医生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有利于跟踪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变化,对其进行系统管理。这位负责人表示,为保护个人隐私,健康档案中的个人信息不作为信息公开的内容。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愿原则;要加强对健康档案信息的规范管理,防止居民健康信息外泄。
看病更方便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在坚持医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缓解“看病难”问题
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在新医改方案中,政策制定者强调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并进行了公立医院的改革,使得群众能够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医疗资源拥挤的状况将得到改善。
就此,《意见》推行“双向转诊”,大医院对挂钩的社区中心输送、预约的患者都开通了“绿色通道”,以缓解群众耗费大量时间看病挂号的不满。另外,住院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等待床位的时间将有望缩短。
基层医院的人才建设情况也将逐步得到改善。首先,《意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举措,旨在让专家教授“流动”起来,不再只供职于大医院。他们可以去帮扶社区,或到别的医院挂职,免得患者为某个著名的专家东奔西跑。再者,《意见》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而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是重点加强对象。届时,更多优秀医生将被吸引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患者。
此外,鼓励社会资本办非盈利性医院也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一大出路。新医改方案指出,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有权威人士指出,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在坚持医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缓解“看病难”问题,满足亿万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