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南京,乍暖还寒,一场风声鹤唳的价格大战打破了南京药店市场的短暂平静,南京平价药店的命运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南京虽然已经雄踞了不少连锁药店,但在药品零售商的眼中依然是商机无限。
近日,南京平价药房——江苏益丰大药房在成功加入医保定点药店后,率先在南京平价药房中掀起了降价风潮,引得不少市民提篮购药。据了解,益丰大药房此次优惠降价行动,是其有史以来最大且最彻底的一次,相当多的商品甚至比同行优惠50%。同时,益丰还会每天推出100种特惠药品,零售价再降10%。
3月20日,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南京中山南路店开业,这标志着连续四年销量全国第一、业内著名的平价大鳄正式进驻南京市场。据悉,老百姓入驻南京后迅速放话:立志要将南京市场的药价平均再拉低30%。风声一出,南京市场被推至风口浪尖。
三支湘军挺立南京
“对于老百姓来说,进军南京是个历史转折点。”老百姓大药房南京地区总经理黄冬海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介绍,目前金融危机对药店业影响不大,药品作为刚性需求产品,市场前景还是很好的。此次进驻南京,老百姓去年获得8200万美元注资是主因之一,而扩张亦是老百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黄冬海还向记者透露,进军南京之前,老百姓已经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发展规划,并已报董事会批准及认可。老百姓的长远计划是:3年之内在南京开出30家新店,这还不包括对南京外围市场的开拓。老百姓开拓南京以外的市场主要还是采取并购的策略。
作为最早进驻南京的外来平价药房之一,江苏益丰在南京已经扎根两年多。记者在采访江苏益丰总经理吴俊华时获悉,目前益丰已在南京开设了19家门店,基本都是面积在300平方米左右的大卖场,年销售总额已过亿元。
去年底,湖南益丰融资2亿元,这也成为其下属各分公司今年逆势开店的资金保证。吴俊华向记者表示,今年江苏益丰计划在南京地区再开15家门店,加上苏北地区徐州、淮安等地的拓展计划,预计年底门店总数将达50家。对于此次湖南老百姓大举进入南京的举动,吴表示去年底早已风闻。其又表示,同为湘军,此前益丰在湖南与老百姓已经有过正面交锋,二者在营销经营模式上并无太大差别。“不管对方会不会进来,我们都有常规的促销活动。”吴俊华表示,企业自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另一支湘军——2004年成立的江苏芝林大药房目前在南京也已有18家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其总经理周焱平用“意料中的事情”来形容其对老百姓进驻南京的看法。他说,早在去年12月,其就获悉了老百姓即将在南京开店的信息。“对芝林而言,老百姓的进驻不仅不会带来压力,反而是增加了一份力量,在近两年内应该算是好事。”周焱平表示,外来平价药店在南京市场有望借助老百姓的“加盟”将格局做大,以获得当地政府对这个群体更多的重视。
至此,从芝林、益丰再到老百姓大药房,南京的平价药房主要由湘军掌管,如今已成三足鼎立之势。
不以价格论英雄
以“价格”为旗从来都是平价药房进入全新市场的最佳手段,至于老百姓大药房的进入会不会引发新的价格战?南京地区的消费者又会不会买账?各方说法不一。吴俊华表示,价格战早已失去生存的土壤,当下企业之间进行的并非“价格战”,而是执行彼此不同的营销手段,价格策略。也有熟悉当地情况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内行的角度测算,老百姓第一家店的开业业绩不会太好。原因是:一方面,顾客对于开业促销的理智程度增加;另一方面,各种平价药房在南京的布点较多,各自的营销策略也大同小异,因此对顾客的吸引力有限。
黄冬海对记者表示,药店降价一般来说不会刺激消费,老百姓还是一样买自己需要的药品,药店降价是要抢占市场份额。他认为,目前南京市场的降价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药店降价可以使老百姓获益。黄冬海不否认开新店会做出部分让利,且也不能完全保证药店会有充分的盈利。但是以南京市场的降价来说,他认为是很有序的降价,而且是比较友好的良性竞争。黄冬海还笑谈:“因为老百姓进入南京之前,各同行之间都已相互熟识了,大家都是很有默契的,正如有些同行知道我们入驻南京后会适当地做出降价10%的促销。大家都在统一的市场规则下竞争,虽然表面上价格战打得很激烈,其实还是良性竞争。”
至于老百姓放出“让药价再降30%”的说法,周焱平则表示,“平价开路”是外来企业在开拓新市场过程中屡试不爽的策略,受“降价”冲击更多的应该是本土药店。他表示,相对于湖南长沙而言,南京市场容量大,但竞争却并不激烈,因此药价水分也不少。虽然如此,周焱平并不认为在这块市场上可能爆发新的价格战。“价格战的作用已经不明显,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短期内,并存的空间还很大。”
据记者了解,目前南京市场约有1500家药店,其中包括外来平价药房芝林、益丰、百姓缘、老百姓在内只有40多家,就市场份额而言,先声、百信、金陵、国盛等四大本土连锁及单体药店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南京本土的药店企业,对于湘军的攻城略地以及降价风潮,似乎依旧保持缄默。
抢占新医改先机
在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中,医院门诊药房的改制备受关注。其实早在2006年,南京就率先展开了医院药房托管的试点,和新医改“医院药房将改为社会零售药店”的传闻不谋而合。以广受瞩目的“药房托管”来说,自从南京试点药房托管模式以来,就被看作是医药分开的有益探索,一直颇受媒体关注。这也体现了南京药品市场的特殊性,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连锁药店企业的实力得以凸显。
黄冬海在采访中也向记者提到南京药店市场的特殊性,他认为,南京的医疗机构水平相对较高,零售药店市场的发展领先全国。他还指出,我国零售药品占药品市场份额20%以上,而南京市场却只占15%,这说明这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现阶段南京药品的价格市场竞争还很缓慢,竞争不够充分。黄冬海预测医院药房改革后,对药品市场的冲击将会更大,因此前景是可喜的,并且有极大的空间,价格空间估计会有30%以上。他还透露,老百姓选择南京市场的前提,也是将医改前景这一点放在考虑范围之中的,再加上南京单体药店数量虽多,但在采购资源和管理水平上相对于连锁药店不具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