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arry Light曾说过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即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强势的品牌。”同样,在医药市场,企业间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进而上升到品牌竞争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品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名牌产品的销售额占了全球销售额的50%。在医药行业,品牌,也使得像辉瑞、西安杨森等知名企业,得以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医药环境中依然立于不败之地。
国内企业积极推进品牌建设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步入了医药品牌时代,企业也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且也都积极地打造品牌。日前,在昆明举办的第58届全国药交会上,同仁堂、黄海制药等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在品牌宣传上下足了工夫。据青岛黄海制药市场部何春曙经理表示,积极强化品牌建设并不意味着渠道不重要,市场启动初期,企业的营销活动处于粗放阶段,得渠道者得天下,这个时期主要靠渠道战赢天下。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还是仅仅聚焦于渠道推力的利用与开发,而忽视品牌建设,最终还是要失去渠道。近几年,黄海制药积极推进品牌建设,从伲福达换包装到企业品牌形象工程;从伲福达健康网站的开通到以感冒药元顺为代表的OTC战略提升企业知名度;从社区用药知识普及和免费义诊到临床学术交流;从走进西部义务普及高血压科普知识到现在的深化品牌建设“呵护源于爱”。青岛黄海制药已经将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上了。“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采用整合营销的传播方式,形成持久的影响力,才能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始终忠诚于品牌。”
2007年8月28日,北京四环医药正式对外公布,经北京工商部门审理批复,从即日起,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正式更名为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而华素制药这次更名是其新品牌战略正式启动,更换统一且更具辨识性的企业名称与标识,从而使得华素制药一举摆脱了多年以来“重名”所带来的尴尬。华素制药的总经理裴莉更表示:“行业环境在变,市场在变,竞争对手在变,我们也在变,随着药品同质化的趋向和新药研发风险的加大,品牌建设对药企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只有建立强势品牌并加强管理,依靠显著的差异化竞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出口需培养自主品牌
“辉瑞、诺华等跨国公司20多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目前国内企业出海的,尚无一家中国医药大跨国公司。”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小明日前在杭州召开的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说道。在我国,近年来一些跨国医药企业均重视建设和打造品牌进而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尽管目前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大幅上升,但是在国际市场打响自主品牌的企业却依然非常少。
据周小明介绍,海关统计显示,今年1-4月,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额为97.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32.83%,高于进口增幅8个百分点,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其中,制剂出口呈上升趋势。据周小明介绍,从去年开始,我国西药制剂出口的增幅就非常明显,今年这一趋势继续保持。西药制剂出口持续增加(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有一定比重),一方面是医药行业规范发展几年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我国成为原料药出口大国后,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企业有进一步发展的诉求。同时,国际市场的研发转移和生产转移,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去年,华海药业(爱股,行情,资讯)成为我国第一个制剂生产线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就是最突出的代表。预计未来,这样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医药进出口形势来看,医药贸易结构开始好转,制剂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但是,转变医药外贸增长方式的任务仍任重道远,尤其是,目前我国拥有自主品牌的制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得响的极少。而其中的缘由,也是在于有不少国内企业的出口产品都在为海外客户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进而出口的大部分利润都给了海外销售公司。
而对此,业内专家对培育医药出口中的自主品牌也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减少贴牌生产,缓解严峻的反倾销形势,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把握贴牌生产的规模,并与创造自主品牌结合起来,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建厂、建立办事处,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和销售服务体系;三是有侧重点地开拓国际市场,从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的整体情况看,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与我国贸易交往较多,我国医药产品在这几个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可作为重点市场进行关注,同时注意在不同市场选择不同的重点产品进行重点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