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对于许多中国药企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年份,价格上涨、资金青睐、产业政策向好,使得许多药企在年底能交出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许多掌门人因此跻身财富榜的前列。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声音喧嚣、景象纷乱的年份,“其兴也勃”也许只是故事的前半段,“优胜劣汰”的简单逻辑并不足以说明故事的全部。人物是叙事的线索,医药企业家的命运也昭示着企业的命运,最典型的人物,往往能够勾勒出这个大时代下的药企图景。
2007年的空气中夹带着许多能够弹动产业心弦的关键词,例如:海外上市、央企掌门、国企重组、专业创新、中药国际化、投资价值等等。任晋生凭借着新买的“恩度”和联想弘毅的助拳成功实现在纽交所主板上市,以此为分水岭,也扭转了民营药企在海外资本市场备受冷落的尴尬局面;42岁的任福龙正推动新华制药这个驰骋全球原料药市场的巨子转战制剂市场,传统的“四大家族”老风光已一去不复返,是否成功转型还待时间考验;陶惠启带领着不大的正大天晴一直在肝病市场深耕细作,耐心经营而不是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据称“正大天晴四成收入来自专利品”,再持久一些足以成为国内药企“自主创新”的典范;闫希军的国际化触角越伸越远,从与英国企业的合资公司到日本等营销市场的开拓,天士力的好戏还没有唱完;蔡东晨掌舵的石药今年为联想控股拿下100%国有股权,管理层持续稳定是联想的承诺之一,他正经历大型国有药企重组的另一番新体验;刘宝林为九州通引入6000万美元风投资金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代表了今年外资对于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深度介入;佘鲁林作为“央字号”国有医药集团的新掌门人,转型、守衡、活力的激发是市场对于他的期望;王晓春将中药概念推进到全球最主流的资本市场,募资的用途备受关注;阿胶的市场惟一性、定价权使得东阿阿胶市场业绩广泛看好,但秦玉峰考虑的是持续长期地拥有优势,文化是他的重要筹略……
追逐利润和效率从来都是商业的使命,商业力量塑造的医药企业家们只是幕前被推动着的代表角色,当然,他们可以释放他们的个性魅力,使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同时得以实现,但是对于幕后推动力量的使用和对市场生态的审时度势将会决定他们和他们的企业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佘鲁林 国药转型守望者
【人物语录】 “转折时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进则退。”
【颁发辞】 2007年8月16日,经国务院国资委任命,身兼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的佘鲁林出任中国医药集团法人代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医药集团这艘大船的新掌舵人。
成立于1998年11月26日的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是我国由中央管理的以医药科研、生产和服务贸易为主业的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旗下拥有1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集团2006年主营收入303亿元。
当时国资委给佘鲁林的任务是:经营班子要在总经理的带领下抓好企业生产经营,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集团党委要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新机制的正常运转。
在佘鲁林身上,还承担着中国医药集团工业战略转型的重担。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近年也在谋划重要的工业发展战略,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寻求集团经济效益的新增长点,探索集团医药工业发展的新思路。2006年11月,中国医药集团在京召开的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身为总经理的佘鲁林在当时的总结讲话中就肯定了集团工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强调了集团要积极推进自主工业,并大力推进自主工业产品的销售。
在佘鲁林心目中,中国医药集团的工业发展战略思路已经“成竹”。2007年年中,在上半年运营分析会结束后,中国医药集团做强做大医药工业的思路传达给了外界。为实现中国医药集团“十一五”发展目标,佘鲁林在集团发展工业的思路上总的考虑是坚持“两手抓”,一是加强现有工业企业管理,做强做大现有的工业企业;二是着手有战略价值的医药工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实现集团医药工业的外延式增长。据悉,中国医药集团正在广泛“撒网”,搜寻目标企业和项目,具有国际市场、在某些领域有领先产品以及具备原料生产能力的企业将是并购的重点。
佘鲁林给中国医药集团制订的规划是:到2010年,集团医药工业的销售规模将占集团总体销售收入的8%~10%,达到50亿元左右,进入全国医药工业前15位,集团的整体实力将大大提升。
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在守住目前经济指标的同时也给未来以希望,是对这位央企CEO的现实考验。
闫希军 持续国际化
【人物语录】 “我更关注企业整体建设是否有国际化标准,是否有国际化的人才;我们的产品出去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