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国际化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及由此产生的中西医药体系和标准的不同,开展政府间国家标准对等认可或可促进中药国际化进程。此外,应在国内营造有利于中药国际化的环境,例如中药立法、加快标准化建设,确保药材品质。
我国中药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不过其主要市场局限在国内,中药的国际化之路仍走得十分艰难。对此,我国已采取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着手中药立法等有助于中药国际化的措施。而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建议,推进中药国际化仍有许多可为之处。
文化差异是最大障碍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亚洲仍是我国中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市场,贸易额达到10亿美元,占我国中药进出口总额的65.76%。记者了解到,虽然我国中药出口总额每年有约10%的增长,但这得益于价格上涨,产品出口数量并未增加,反而有时还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药大多以保健品和食品而并非药品的身份出口,以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为主,各占约40%的份额,而中成药只有约20%的份额。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表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拦路虎。中西医是基于东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自然与西药有着巨大差别。西药化学成分少,可精确检测其成分含量,但中药以复方配伍为主要特点,产品中有成百上千种化学成分,不可能测定其所有化学成分的含量,而这恰是中药出口的巨大障碍。虽然植物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但仍遵照西药标准,与成分复杂的中药有着本质不同。
文化差异表现在操作层面,就是各国药政部门政策法规的限制。中药如果作为药品进入欧美国家大多需要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及欧盟相关机构的认证,但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他们的认证标准是按照西药制定的。此外,对重金属、二氧化硫等含量的要求也阻碍着中药出口。例如,使用了朱砂的中药产品不可避免地含有重金属,中医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国外却不接受。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群认为,世界各国对中药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直接影响中药出口。中药出口前需与对方国家反复磨合,例如要出口到日本,日方会首先派人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然后提出具体要求,而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口到日本与在我国销售的同一种产品的化学成分不尽相同。
开展政府间对等标准认可
为推动中药国际化,有观点认为应该建立中药的国际标准。不过,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从操作层面上似乎并不可行。如果要参照西药标准确定中药产品中各化学成分的含量,恐怕很难做到,即便能够做到,也会失去中药特色,“中药不中”了。我国已有企业为开拓国际市场而暂时委曲求全,参照西药标准确定植物提取物有效成分的含量,但植物提取物化学成分单一,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中药。
通过文化认同改变其他国家对中药的认识和态度所需时间过于漫长。张平提出,我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开展政府层面对等的标准互认,互相认可各自传统医药的国家标准,即凡符合《中国药典》的中药产品皆能在对方国家得到认可,而对方国家符合自身国家标准的传统医药产品也能得到我国认可,以此加快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中药国际化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及由此产生的中西医药体系和标准的不同,开展政府间国家标准对等认可或可促进中药国际化进程。此外,应在国内营造有利于中药国际化的环境,例如中药立法、加快标准化建设,确保药材品质。
我国中药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不过其主要市场局限在国内,中药的国际化之路仍走得十分艰难。对此,我国已采取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着手中药立法等有助于中药国际化的措施。而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建议,推进中药国际化仍有许多可为之处。
文化差异是最大障碍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亚洲仍是我国中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市场,贸易额达到10亿美元,占我国中药进出口总额的65.76%。记者了解到,虽然我国中药出口总额每年有约10%的增长,但这得益于价格上涨,产品出口数量并未增加,反而有时还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药大多以保健品和食品而并非药品的身份出口,以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为主,各占约40%的份额,而中成药只有约20%的份额。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表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拦路虎。中西医是基于东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自然与西药有着巨大差别。西药化学成分少,可精确检测其成分含量,但中药以复方配伍为主要特点,产品中有成百上千种化学成分,不可能测定其所有化学成分的含量,而这恰是中药出口的巨大障碍。虽然植物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但仍遵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