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药正日益受到国际医药行业的关注。时值金秋,几场热烈的中医药展会把中国正在掀起的新一轮中医药热潮展露无遗。
中医药,再次火了!
为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将研究中药产业强势化发展战略的课题列入“十一五”规划,中药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种国家政策对产业的预热首先在地方体现出来。
在广州,作为中医药大省的广东提出了建立中医药强省的计划,目标简单明确,就是要成为中国中医药产业省级单位中的“老大”。广东的底气来自于在全国中成药利润2005年上半年普遍下降的背景中,广东的中成药利润却净增29.4%。
对于广东的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林建宁所长认为,广东的中药一直在我国中药行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上半年广东的中药生产力仅次于吉林省,但中药销售收入却占全国的8.8%,上涨了15.09%,名列全国前茅;在利润上,则占全国中药的10.1%,成为利润高、亏损面小的“领头羊”。
9月份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医药大会上,该省科技厅副厅长韩忠成透过演讲告诉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嘉宾,四川作为“中医之乡、中药之乡”,将着手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尽管“发展中医药产业任重道远”,但韩忠成透露出来的四川中医药发展计划却显得胸有成竹:“我们将进一步发扬优势,立足创新,加速推进四川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推进中药走向世界,实现中医药更好服务于人类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样,陕西省政府在汉中市召开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德铭讲话中强调,陕南中药产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走超常规发展的道路,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而且,陈德铭在讲话中还提到:“要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在全球和全国的大格局中看待和认识陕西省中药产业的发展,陕南各级政府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省中药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推动中药产业在陕南率先崛起。”无疑,陕南是陕西中药产业基地的重要一环。
除了以上几个省,广西、河北、江西等多个省份也曾在2005年陆续传出雄心勃勃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计划。在采访中,一些省份的中药产业园招商负责人明确地表示,招商根本不成问题,中医药项目排着队等进园,现在最棘手的是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供使用。
外部环境激发中医药热?
毋庸置疑的是,“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提高”。2005年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与意大利、爱尔兰、蒙古、克罗地亚、挪威和埃及等6个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分别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使得世界上正式承认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国家上升到67个。
而且,这些和有关国家签订的这种政府间的合作协议是中医药在这些国家获得合法地位的前提条件。协议签署后,这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就可以进行中医药教学等活动;中医在当地行医可以获得医疗行政部门的审批,中医开展的医疗行为也将得到保障。随之中国的合格中药出口到这些国家,将不再作为保健食品,而是作为药品进行注册审批。
此外,近期海峡两岸交往频密,有来到中国大陆的台湾地区中医药界人士表示,台湾进口中药材依赖大陆,中药材在台湾占150亿元至250亿元新台币的市场份额,而其中的90%都来自大陆。因此,相关台商呼吁构建“海峡两岸中医药产业资源流通平台”,其目的就在于结合成熟的资讯技术,改造中医药传统商业交易流程,确保优质药材原料的流通,营造“确保用药安全和提升中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双赢格局”。无疑,这又蕴藏着新的商机。
中医药在全球的热潮也恰恰给国内企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指出,目前国内中医药也面临危机。按姚院士的解释,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之后,中药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知名的中成药由于其处方是公开的,很难申请到专利保护。我国现在虽然有中药保护品种、保密处方等多种保护方式,但是这几种保护形式共存的状况是不可能长久的。同时,许多国外药企正在努力研究中国的中医药产品技术,企图改造中国的中医药技术以获取国际专利。
姚院士还指出,中药面临的危机并不仅仅是洋中药的入侵,还在于传统中药仍存在不少缺陷。比如直接影响中成药质量的药材的质量难以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成药疗效的不稳定,使其很难与化学药的稳定作用相抗衡。而且许多中成药是复方制剂,很难找出到底是药中的哪一味药材在起作用,也使得中药很难以确切的成分和疗效走向国际市场。
这种压力或许也是中医药热潮呈现的原因之一,如目前广东省科技厅就正在选择板蓝根等一些名优中药产品进行紧张的二次开发工作,其他省类似的科研项目也有不少。
泼盆冷水也无妨
众所周知,中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结构不良、产品不适应国际市场?是当前困扰我国中药成药产品“走出去”的主要问题。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的说法,目前我国中医药已经进入缓慢增长期。据沈志详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中医药出口原料占了出口总量的2/3,成药占了1/3。近些年,中医药出口有了一些进步。其中,中药饮片占了出口总量的1/3,成药占1/3,提取物占1/3。但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够强,一年7.2亿美元的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千分之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一个都没有。
还有专家指出:中国目前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仅仅是价格优势,中药原材料价格只相当于东南亚国家的1/8到1/10。成都市外经局一位负责人透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虽然目前西部中药出口增长较快,但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却不到1%。所以如果从国际市场衡量,中国既不是中药大国,更不是中药强国。
从整个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来看,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指出,我国中药产业的特点是增长平稳,产业利润在整个医药产业的比重略有下滑,技术创新水平较以往有整体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政策大环境下有所提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亏损依然严重。
全国中药产业在2005年上半年依然稳步增长,2004年工业总产值上涨了20%,销售增长了19%;而2005年上半年就增长了20%,销售增长21%。林建宁也透露,在总医药产业利润中,中医药的比重稳中有跌,2005年只占了24.55%,中药的价格在下跌,直接导致利润下跌。
林建宁分析,对中药影响较大的因素比较多,有政策因素,也有竞争过度导致药价下跌。在2005年出现的新情况中,差比价规则的制定、新一轮药品降价方案以及国家发改委定价药品目录等等,也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药行业。他从广东省的情况出发,提出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应该是广东中药第二次大发展的突破方向,不知道这两点放大到整个中国是否也恰当呢?
为此,记者认为,就在喊出“发展中医药成为国家战略”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稍微作些冷静的思考。
在至今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仍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大谈出口是否明智?一方面我们的中药材资源尤其是一些名贵药材的资源紧缺问题愈发突出,而另一方面,低水平、低附加值的药材原料却被看中短期利益的商人大量出口,更有些地方还在此时高呼建立药材出口基地。在研发资金捉襟见肘的时候,却投入大笔的资金发展药材贸易是否应该斟酌。如何在加强中药材种植和资源保护研究的同时,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科研工作该不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