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度的医药并购市场较为低迷:从并购数量上看,本季度仅有涉及控股权变更的并购事件9宗;从并购规模上看,单笔最大金额为2亿余元,由三九系重组过程中将昆明白马制药有限公司90%股权转入振兴集团有限公司而创下。本季度总涉及金额7.03亿,比一季度的20.14亿元涉及金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挫。去年曾有专家预测2005年会是医药行业并购的“黄金年”,今年春节前的一段时间并购行为仍持续火爆,然而春节过后就逐渐沉寂下来。
图0-1 过去12个月医药行业月度并购次数走势
资料来源:全球并购研究中心,www. online-ma.com.cn;新华信管理顾问公司加工整理
注:如果是从股权变更的角度,医药股权交易的事件要多于上图统计,详情见后。
表0-1 本季度涉及控股权变更的并购事件及金额总计
资料来源:新华信管理顾问公司加工整理
本季度医药并购市场整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后并购时代悄然而至
暂别跑马圈地,本报告将本季度的医药并购特征称为后并购时代,并将其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1.重心向资源协同转移。规模扩张并不继续作为医药企业实施并购的首要目的,资源协同开始成为并购重心。在这个阶段,医药类公司希望以内涵式资源重配、资产重组、架构重建去争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例如丰原集团主导的“内部并购”案例、一致药业收购国药控股广州公司,就是目前医药行业并购历年的表征。
2.保留着并购时代的后遗症。现在作为后并购时代的开始,夹杂在众多“并购新闻”之内的,还包括了并购时代的后遗症。由于医药上市企业资本运作的不成熟,往往不能把收购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造成“"并购后遗症”。而能够以市场战略指导并购操作的企业将更容易取得领先地位。三九崩盘、麦克老总卷款逃逸等等,这些“负面”消息无不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而随着后并购时代的不断推进,关于并购的消息也很难重现各地开花、一片大好的景象。很大的可能性是,医药并购于绚烂中回归平淡。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在医药并购趋势减弱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华源系、健康元系、国药系、复星系等几大派系的身影,这也是后并购时代的特征之一。医药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性质成为了企业追逐规模经济的强大动力。医药行业迈向垄断竞争的步伐稳重而不容质疑。
虽说本季度的并购市场少了大手笔的运作,但多了理性的思考。医药企业不再满足于“做大”带来的幻觉,而是更加冷静地看待资本市场的运作。与此同时,作为后并购时代的突出特点——整合,逐渐被舆论和业界所重视。
当然,后并购时代的开始并不意味着运动化并购的必然消失,政策变动和外资进入等外部刺激都有充足的力量促使我国医药企业继续前并购时代风驰电掣的并购战争。
外资持续深入我国医药行业,但国内资本仍是并购市场最活跃的主体
4月,日本住友获天方药业股份,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分别成为天方药业股份的第二大和第三大股东。这虽不能被称作外资业进入中国医药业的开创性或标志性事件,但仍显示出了外国资本持续向中国医药进行战略投资的步伐。吸引外资的初衷是双赢。对中方来说,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进而引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对外方而言,这是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种节省成本、风险较低的方式。
但外资并购题材明显低于预测水平。目前,外资企业并没有大规模采取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反而一副“坐山观虎斗”之势,望能待时机成熟之日,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在行业竞争压力下,国内资本成为并购市场活跃的主力军。
药品流通企业成为并购新宠
推动医药商业领域并购的力量大致分两种。一方面,医药市场进入微利时代,降低成本,特别是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药品流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而目前医药流通领域的集中度明显不足,未能实现规模经济,做大做强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本季度的并购相关事件中,不论是复星收购天津太平集团,武汉健民增资山东药山医药,还是一致药业收购国药广州,都是围绕医药流通领域的变革,也是医药企业获得渠道协同的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