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哈药集团引进美国及国内投资战略合作伙伴董事走马上任。新组成的董事会成员共五名,哈药集团2名,新投资伙伴各1名,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标志着中外合资的哈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以新的机制开始投入运营。
“老航母”需要“核动力”
哈药集团是大型医药企业,拥有29家全资、控股、参股公司,130余家覆盖全国的销售办事处,130余家连锁药店。截至2004年1月1日,资产总额83.4亿元。销售收入连续四年名列全国100家重点大中型医药工业企业前列。
然而,哈药集团潜在危机令人焦虑。
由于国有资产授权不完善、不到位,多年来企业的资本金一直没有真正到位,没有建立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为确保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哈药集团的绝大部分优质资产都注入了股份公司,集团在股份公司中的权益占集团公司净资产的90%以上。
所属企业除股份公司和少数几个较好的全资子公司外,其他企业不良资产包袱沉重,仅靠其自身的能力难以消化。而集团每年从股份公司获得的股权收益,除去消化非经营剥离和有关费用外,基本没有节余,根本没有消化历史包袱和再投资的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日渐升温,仅2003年就有太太药业收购丽珠集团、广药集团控股白云山药业、太极集团收购西南药业等多项医药行业资产重组并购案付诸实施。上海医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天津医药集团,这三大集团通过整合,资产规模和经济实力都超过哈药集团。
因此,改革刻不容缓。
“老航母”添加了“核动力”
2004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将哈药集团增资扩股工作确定为全市国有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并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组。先后有中国华源、上海复星、东盛科技等国内产业投资者,以及中信资本、美国华平等国际战略投资者与他们进行了重组洽谈。
2004年5月,哈市国资委邀请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及省医药部门、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知名专家,对拟参与哈药集团增资扩股投资方的投资方案进行了论证,最终确定中信资本、华平投资、辰能投资作为增资扩股的合作方。
2004年12月14日,哈尔滨市国资委、哈药集团、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和辰能投资五方共同签署了《重组增资协议》。三家投资公司以现金方式向哈药集团增资扩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分别获得哈药集团22.5%、22.5%和10%的股份。原股东哈市国资委将持有45%的股权,继续保持其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此时,哈药集团总资产达到105亿元,净资产达到57.65亿元。2005年7月20日,国家商务部下文正式批准哈药集团设立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5年8月3日,重组后的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9月20日,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庆祝仪式在哈尔滨举行,标志着历时一年之久、创黑龙江单项引资历史之最的哈药重组增资改制工作圆满完成。
医药强省龙头抬起来
黑龙江在实施振兴战略中提出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医药园区为重点,推进医药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北药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特色医药,建成医药强省”的目标。
哈药集团超越群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思路,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招商改制 内部整合 对外购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哈药集团增资20亿元扩股,为未来5年间实施资本扩张战略奠定强大的基础。
在正式签署合资合同的一周时间内,华平集团的全球总裁就偕捷克共和国的第一大药品公司赞提瓦公司和印度制药行业中的第三大公司尼克拉斯公司2家大型制药企业的老总来到哈药集团,探讨双方在产业互动、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在专科治疗药物和高级原料药生产方面,这两家公司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他们希望通过借助美国华平的国际医药产业资源,把半合抗、三大母核、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蓝色药物、绿色药物等新药技术,嫁接到哈药集团,把好技术、好品种,抢先拿到手中,力争使哈药和世界巨人同行,跻身世界市场。
哈药新班子确定今年营业收入确保82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上半年已实现利润3.39亿元,全年可达6.4亿元,比上年增长60%以上,进入全国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