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05中国(贵阳)医药博览会”第一天,贵阳药业高调出场,与省内外企业签下14亿元的大订单。
今年上半年,贵阳医药工业总产值近26亿元,同比增幅30%以上,比去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有关人士认为,随着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逐步完成,贵阳市药企开始恢复快速增长势头,逐步走出GMP改造阵痛期。
据贵阳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冯守明介绍,贵阳的制药企业,基本上是上个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凭借灵活的营销方式和掌握的销售网络资源,新生的民营药企迅速掘到了发展所需的“第一桶金”。迈过了升级为民族药这一“门槛”后,贵阳药业又在GMP门前徐徐涌动的并购风潮中,通过大企业的攻城略地和中小企业的合纵连横,由过去的100多家整合为现在的80余家。
在重组和改造中,贵阳涌现出修文、乌当、清镇、白云、息烽等6个医药工业园。2004年,总投资近5亿元的修文县扎佐医药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3亿元,上缴税金近3500万元,占修文县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强。而在此前,修文县的医药工业行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今,扎佐医药工业园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的国家级医药工业园区。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医药产业改变了该县的工业格局,使其工业体系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贵阳市医药制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01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63.7亿元的一半多;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上缴税金2.63亿元。目前,贵阳市通过GMP认证的药企达73家,也超过了我省制药企业的半壁江山。药业正在成为贵阳经济的重要增长级。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在市场博弈中已站稳脚跟,迅速壮大规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贵阳医药制药业呈现出了“专精医药”和“多元经营”两种示范性较强的模式。
“专精医药”模式以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特效新药占领市场的贵州益佰为首,去年贵州益佰实现产值9.03亿元。经过多年的深入开发,贵阳已拥有国药准字号药品948个,其中32个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生产出了克咳、天麻头风灵、仙灵骨葆等一大批民族药品,初步树立起了贵阳“苗药”品牌。
“多元经营”模式以贵州神奇为领军。在医药制药业完成资金积累后,贵州神奇在专注药业的同时,开始了跨行业投资,实现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
为了帮助贵阳药业解决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短缺,生产规模较小,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问题,贵阳先后争取和拿出多项资金扶持医药企业。有关部门积极与银行联系,帮助制药企业协调贷款;搭建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快新药和民族药的研究开发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电力供应紧张、运力不足等问题,并将符合要求的经营者送到省内外高校培训,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