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28年历史、以研发处方药见长的美国礼来公司,在中枢神经系统、精神、内分泌、抗感染和抗肿瘤五大领域都拥有重量级产品。自1993年重返中国以来,通过独特产品,公益医疗教育、一流的研发能力及创新产品组合,礼来公司在医疗界和病人中树立了追求卓越、产品高端的形象。在许多跨国公司一批明星专利药陆续到期之际,礼来正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频频出招儿,以保持其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步伐。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美国礼来亚洲公司中国地区政府事务总监陈川先生。
公布数据提高公信力
2004年12月8日,礼来宣布开通新网站,推出其公开的在线临床试验登记档案。该网站发布了礼来上市产品的所有I期到Ⅳ期临床试验结果,也发布了其所有的Ⅱ期到Ⅳ期临床试验消息。
这一举措对帮助病人和医学界对其产品作出的知情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登记档案是迄今临床试验信息公开披露得最全面的,将成为医生和科研人员药品相关临床研究的巨大信息源。同时,独立的第三方将负责审计和核实礼来是否遵守这些信息披露的标准。
“现在患者也强烈要求打破过去那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医就诊中的不公平;医药流通公司也越来越关注药品的安全性。礼来率先公开一些药物研究信息,目的就是改善以往查找资料不便的局面。”陈川说。礼来这一措施用心良苦,为制药行业树立良好企业公信力开辟了新路径。
基地研发稳步前行
陈川介绍了目前有关药品知识产权争议的一些细节,这也是跨国制药企业普遍关注的事。第一是专利联结。即凡专利保护期内的产品,药监部门不应给仿制厂商颁发上市(或生产)许可,直到该专利到期或被有权司法、行政部门裁定为专利无效或无侵权行为。但现实情况是,一些有专利纠纷的药物品种,包括原研药和仿制药都同时生产,会给实际权利所有人造成巨大损失。第二是数据独占权。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里,中国承诺制定数据独占权条款,以促进临床试验发展。这意味着原研产品向食药监局呈送的数据资料不能对外披露,保护期为六年。由于目前对此药监部门界定不清晰,其执行也成为跨国药企担忧的方面。尽管礼来认为中国对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效还不尽如人意,但在中国的研发进展一直没有停止。到去年底有150名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参与研发。礼来还计划在中国建立全球临床试验中心。
推出新品拓展市场
1993年重返中国后,礼来用了7年才收回在华投资。陈川解释,之所以投资的回收时间比较长,是因为礼来在中国长期开展大规模医疗公益事业,包括和卫生部合作开展的糖尿病患者教育系列项目。
陈川透露,礼来现在有10个新药在中国申请注册。未来5年每年都有新药在中国上市。过去10年,礼来下工夫整合了先进的研发能力:将独特高产的生物技术资产,与其小分子研究专长相结合,而且其研发投资占销售额比例在同行业中最高。礼来在中国注册中的新药正是过去10年努力的成果,其中5种是同类产品中的首创药,两种是同类产品中的首选药。这种源源不断推出新药的做法跟当前业界许多公司的研发成果正在减少的趋势相反。陈川表示,依靠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加之不断举办严谨的医疗公益活动,打造良好企业品牌形象,将使礼来在中国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