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一直是国内医药领域的热门话题。象头孢类药物,尤其是四代头孢已广泛使用。经统计, 在我国各级医院中,国产头孢曲松使用率目前已达99.89%。据全国医药统计网统计,国内持有头孢曲松粉针剂注册证的厂商中,六成以上企业的产量均已有一定规模,统计表明,国内产量较大的有上海新先锋、海南省海灵制药、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开封豫港制药、石药集团、丽珠集团、山东瑞阳制药、鲁抗医药、齐鲁制药和苏州东瑞10家企业,约占据了市场总量的80%。
国产头孢曲松钠能高速成长主要具备的三大条件:一是市场需求量大;二是产品附加值高;三是临床疗效突出。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国产头孢曲松钠将成为引领2005年头孢类抗生素市场的核心品种。
7-ACA牵制其价格大起大落
7-ACA下游产品头孢曲松钠的持续涨价成为2004年抗生素原料药市场的焦点。以涨幅最为突出的头孢曲松钠为例,2004年下半年,头孢曲松钠受制剂需求增加和部分化工原材料涨价影响带动,市场平均价格从950元/公斤一路飙升至1200元/公斤以上,短短一个多月涨幅达到近30%。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源于其药价下调、原材料涨价等影响。
回顾头孢曲松钠2004年的市场变化走势,市场价格随着7-ACA价格波动和临床制剂需求激增呈现出N形的大起大落又大起的“莫测行情”。
头孢曲松钠的涨价从表面上看似乎显得不正常,其实又非常正常,这主要是其市场趋势已逐步回归理性。
一是头孢曲松钠从2004年5月份的1200元/公斤跌至930元/公斤的历史最低价,本身就是受“制剂夏季市场需求下降”和“降价政策出台制约销量”出现的价格超跌,2003年头孢曲松钠950元/公斤的市场低价是基于7-ACA处于650元/公斤的低价基础之上的;2004年8月份的7-ACA价格为850元/公斤左右,较去年最低价高出约200元/公斤,相比之下,头孢曲松钠现阶段的理性价格应该在1150~1200元/公斤左右。
二是2004年8月份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和台风灾害,局部地区因天气忽热忽凉,流感病例增多,医疗市场对抗生素制剂的需求较2004年六七月份有明显上升,市场传闻生产头孢曲松制剂占全国1/3产量的上海新先锋为抢占即将到来的制剂旺季市场,在2004年8月份提前大量采购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噻肟钠原料药。
2004年8月份上海新先锋头孢曲松原料药采购量约50吨,相当于国内头孢曲松钠全部生产厂家1个月的产量总和。虽然其实际采购量并没有如此之多,然而,处于优势地位的重量级制药企业主动抢占市场的营销战略,导致头孢曲松钠等原料药货紧价扬应该是正常的市场现象。
随着2004年秋季以后制剂需求的逐渐增加,只要7-ACA价格不出现较大回落,头孢曲松钠原料药的理性价格将会稳定保持下去。
头孢曲松钠制剂在2004年走红,理应把其原料药也拉上,但由于其上游母核7-ACA的供应紧张,让它不能彻彻底底地爽一把。不过,在7-ACA价格高位盘踞的这一年里,头孢曲松钠的价格走势也总算沾了不少光。
2005年,头孢曲松钠价格是否还能再升?据分析,由于终端市场趋于成熟,制剂竞价厉害,无奈的制剂生产商也只好对其上游原料药施加压力,因此,头孢曲松钠价格上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随着原材料价格预期的回落,其价格也会随之下沉。
吞噬头孢唑啉钠份额
头孢曲松钠不仅左右了7-ACA的产量,也吞噬着头孢唑啉的市场份额,其高附加值的“诱惑”可能还将引发扩产从而导致价格战。
自从1995年罗氏制药将罗氏芬(头孢曲松钠)引进我国后,便拉开了我国高端抗生素市场的大幕。虽然早在1991年我国东北制药、北京紫竹药业、西南合成制药已率先获得该制剂的批准文号,然而,直到1996年其专利期满后,头孢曲松钠才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在我国成长。近5年来,它一直是全身抗感染用药金额排名首位的药物,其制剂和原料药都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对象。头孢曲松钠的成长改变了头孢类抗生素产业的格局,扩大了上游中间体7-ACA的需求。随着2003年以后头孢曲松钠零售价的下降,这一趋势将更为突出。
头孢三大母核系列之一的7-ACA,自2003年10月起,其价格从650元/公斤上升到今年3月的950元/公斤,在我国大宗原料药中间体价格普遍下降的形势下,惟有7-ACA一枝独秀直线飙升。据健康网分析数据显示,1999~2003年,我国7-ACA自产量加进口量从221吨增长到1508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1.63%。这里尽管由诸多因素构成,但其下游制剂特别是头孢曲松钠的增长是7-ACA货紧价扬的根本原因。
头孢曲松钠制剂产量的4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6.59%,列7-ACA系列制剂之首。头孢曲松钠原料药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98%,2003年头孢曲松钠的产量达到598.48吨,仅比头孢唑啉钠低3.5个百分点,名列头孢类原料药产量的第二位。4年来,头孢曲松钠所占用的7-ACA系列原料药份额逐年上升,而头孢唑啉钠的份额逐年下降。如果按2003年头孢曲松钠制剂用量的增长率(70%)测算,2004年,头孢曲松钠原料的需求量可达到826吨,它对7-ACA的需求贡献可达到570吨。
从价格角度来看,国家发改委制定出的国产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克)的最高零售价为40元/支,而注射用头孢唑啉钠(1克)为6.5元/支,二者相差6倍。显然,头孢曲松钠的利润空间远远大于头孢唑啉钠。无论是商业流通还是医院,他们面对相差悬殊的利润空间,不免对头孢曲松钠青睐有加。
从成本角度来看,生产等量的头孢唑啉钠和头孢曲松钠所需要的7-ACA量也显示出头孢曲松钠的优势。按全国平均得率计算,每100公斤的7-ACA可生产115公斤的头孢唑啉钠或145公斤的头孢曲松钠。因此,在原料成本上头孢曲松钠就节省了26%。头孢曲松钠(1克)制剂的出厂价可在2元/支以下,而头孢唑啉钠(1克)的出厂价为1元/支以下,两者相差了近1倍。可见,高附加值是头孢曲松钠抢夺头孢唑啉钠市场份额的直接驱动力。
虽然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正面临着被降低零售价的局面,但是降价不但不会影响它在抗生素市场的地位,还会使它由中高端产品走向普及型产品,扩大它的终端需求量。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即使是价格降到了14元/支(1克),其利润率下降的损失仍可以被需求的增量弥补。其实,这种降价直接影响的是流通环节的利润,对于生产厂家的影响比较小。 因为出厂价已经很低了(规格为1克的不足2元/支),而流通环节却占有大量的利润空间。
从临床日用药金额来分析,头孢曲松钠一般可采用1日1次的给药方式,一次给药量为1~2克,日用药金额约为40~80元。头孢唑啉钠需要每日4次给药,每次0.25~0.5克,日用药金额为20元左右。一旦头孢曲松钠的零售价下降到14元/支,那么其日用药金额与头孢唑啉钠相当甚至还低,这会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因此,降价将可能会促使头孢曲松钠终端需求的增长。
高速增长面临两大风险
面对头孢曲松钠的高速增长,无论7-ACA生产企业、原料药生产企业还是制剂生产企业都想借机扩大市场份额,头孢曲松钠因此也将会面临以下两大风险:一是扩产风险;二是价格战风险。
在市场机遇来临之际,扩产通常成为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第一步。2003年,头孢曲松钠原料已扩产到600吨,2004年达到了800多吨。
头孢曲松钠原料的价格是左右市场发展的关键。一边是7-ACA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边是制剂终端零售价下调,头孢曲松钠原料药价格目前已达1250元/公斤,如果继续上涨超过制剂厂家接受的程度,就不利于终端市场的开发,也会导致原料的供需失调,最终的结果就是需要价格竞争来解决。
头孢曲松钠是现阶段最有竞争意义的品种,它的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将取决于国家正式出台抗生素降价政策之后半年的市场反应,我们将拭目以待。
近年来,国家多次下调了药品零售价格,致使头孢曲松制剂在国内典型城市样本医院销售额呈下降趋势,但是产量却一路攀升,其中国产成分占据了主流,市场已进入了成熟期。2004年上半年,头孢曲松粉针剂的全国产量为3.47亿支,同比增长了47%,2004年1~12月全国产量已达8.35亿支,仅次于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注射剂,是临床上应用广泛并走向坦途的又一头孢类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