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上海市科委的牵头下,“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基地”和“浦东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在张江挂牌成立。
据浦东生物医药协会发言人林辉介绍,该基地和中心力争成为我国首个达到美国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外包服务机构,5年内在新区内带动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分支领域。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上海市政府把张江的医药研发机构组织起来,有利于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树立张江这个新品牌,带动中国新药研发整体水平的提高。
上海快跑
浦东生物医药协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征介绍说,目前上海生物医药外包中心共有29家成员,全部为从事生物医药的研发型企业。按目前的状况,如果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单打独斗,很难混出个名堂。但整合以后他们统一打出“张江”这个品牌,以整体的形象承接国际市场上的研发外包项目,会更有竞争力。
据了解,中心准备参加今年6月在美国举行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展会——“bio2005”展会,而且一口气包下了6个展位,希望借这次会议,首次郑重向全球推出张江药谷的研发外包服务。
中心成员企业踌躇满志,希望中国的生物研发外包能像家电行业一样,在世界市场上大展拳脚。其中几家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已崭露头角。例如,中心成员药明康德公司目前和全球十大制药企业中的9家都有研发领域的合作关系,其中与默克的合作3年前就开始了。据该公司内部一位人士透露,药明康德去年的外包收入超过了1亿元。
中心另一家成员企业先导药业的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说:“国外企业对于外包业务非常慎重,他们不会一下子给你很大的订单,一般来说都是一点一点地做。但我们有了品牌效应就大不一样了,大订单自然而然会来。”
不是专为中国准备的蛋糕
与在美国和欧洲搞研发相比,在低成本环境中从事药品研发使得那些全球制药商能够更有效地调配资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研发项目陷入停滞以及现金储备已经告罄的生物科技企业正逐渐将非核心研发外包业务向亚太地区转移。“他们都希望通过外包减少新药研发支出,缩短研发周期,降低风险。”李征说。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研发外包并不是专门为中国企业准备的蛋糕。中国新药研发还要改善环境,迎接来自印度等新药研发水平较高的亚洲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目前来说最大的障碍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虽然现在上海申请专利的新药越来越多,但保护力度却不强。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国外企业最担心的。”上海睿星基因公司科学总监助理张敏说。
尽管中国在入世后正逐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但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尚需要一定时间。而中国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以后能不能更加开放、透明、自由地操作是能否更好地发展生物医药外包重要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