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药物副作用备受关注,多种知名药物牵涉其中,由于证据确凿的副作用资料,有的药物不得不被下架处理,有的则修改说明书。这些药物的生产商多为制药巨头。在研发周期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继续增大的基础上,刚刚上市的药物还没有收回投资,却被不断发现的副作用弄得焦头烂额,这让制药业的研发风险进一步增大。这也是制药巨头在专利问题上,一再坚持的原因之一。以下仅是部分药物副作用案例。
息斯敏:风光难再
生产商:西安杨森
副作用:引起过敏性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反应
一度成为抗过敏药物市场霸主的“息斯敏”(化学名为阿司咪唑)如今已经风光难再。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的“息斯敏”在国内上市十几年,由于无嗜睡作用,迅速占领了大部分抗过敏药物市场。但是很快,“息斯敏”的不良反应开始被披露。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了这样的消息,由于“息斯敏”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反应,美国强生公司表示将终止生产。随后,2002年,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了包括“息斯敏”在内的9种药品存有不良反应的安全隐患。各大医院“息斯敏”的用药量都大幅下降。某三级医院药房负责人介绍“息斯敏”在该院的用药量较几年前减少了90%多,目前只有极少数皮肤科病人还遵照医嘱服用该药。一位皮肤科大夫表示:“尽管国家没有明文规定‘息斯敏’不能使用,但我们从未买进过该药,因为抗过敏药物的选择面非常广,药效好且副作用小的药物才是首选。”
结局:2004年初,生产商西安杨森制药公司对药物说明书中的最大剂量进行了修改。
左洛复:遭受负面传闻影响
生产商:美国辉瑞
副作用:致人精神失常,但尚无定论
一起12岁少年杀害祖父母的刑事案件,再次将抗抑郁药物的安全问题推到了法庭、制药巨头和消费者的面前。杀人的少年名叫皮特曼,因父母离异患上了抑郁症,长期靠药物控制情绪。皮特曼所服用的由辉瑞公司生产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左洛复(Zoloft)。被捕后,皮特曼曾告诉法庭派去的心理医生说:“有个声音不断地催促着我。整个过程中,我好像就在看电视。我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但我无能为力,无法停下来。”辩护律师坚持认为,皮特曼的过失是由于药物让他失去了控制。
据报道,在美国,各大制药公司每年来自抗抑郁药物的收入就高达140亿美元;抗抑郁药物服用者自杀倾向和行为是普通镇定药服用者的1.8倍。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抗抑郁药物是否会致人疯狂仍没有一个定论,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结局:尚没有。
帕罗西汀:遭受诉讼
生产商:英国葛兰素史克
副作用:增加儿童自杀危险
今年6月,纽约州检察长斯皮策指控全球制药巨头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被指控隐瞒了研究结果,欺骗了儿童患者。据称,葛兰素史克的抗抑郁症药物帕罗西汀(Paxil)在治疗儿童时既没有效果,也不安全。斯皮策指责GSK公司隐瞒了大多数帕罗西汀临床试验的结果,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以致误导了患者本人及其诊治医师的治疗决策,并责令该公司返还在该欺骗行为中所获得的全部利润作为赔偿。据估计,仅2002年一年,在美国,开给患儿的帕罗西汀处方就多达210万张。而去年帕罗西汀在全球的销售额高达34亿美元。
据称,葛兰素史克公司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获准用于治疗多种成人精神疾病,无论在欧洲还是北美,均未被批准用于18岁以下患者,但所谓的“适应证外处方”并不少见。
结局:葛兰素史克公司对帕罗西汀的说明书做出修改。
拜斯亭:停止销售
生产商:德国拜耳
副作用:导致人横纹肌溶解
拜斯亭的药品名是西立伐他汀钠片,是一种降血脂、特别是降胆固醇的药品。然而,不断披露的不良反应事件显示,这种药品和用于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吉非贝齐药品”合用,就存在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横纹肌溶解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最开始的症状表现为肌肉无力、疼痛,最严重的可能引起肾脏损害。也就是说,如果一些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标都很高,就有可能合用这两类药物,也就存在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危险。
据西方媒体披露,到停止销售为止,全世界大约600万患者曾服用该药,大多是50-70岁的老人。有至少52人因服用拜斯亭而丧命。
结局:拜耳公司2001年8月宣布,在全球停止销售拜斯亭,并收回所有已经出售的药物。仅此一项,拜而当年损失6.5亿欧元,还不算随后无数官司缠身。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 危机处理考验药企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副作用与药物的质量无关。”西安杨森的副总裁沈如林向记者表示。他希望,我国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不良反应沟通渠道。
我国民间也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几乎每种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这个道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当药物出现不良反应传闻时,如何进行危机公关处理,这无疑是对药企的一项严峻考验。
拜斯亭事件曾经引起德国政府大怒,因为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产品局调查发现,拜耳公司存在严重的“知情不报”问题:早在当年6月15日,拜耳就得到报告,拜斯亭存在严重不良反应,但公司一直没有公布。直到8月10日,也就是宣布收回药品后两天,他们才将报告对外公布。德国卫生部门的官员表示,这是不能接受的信息策略。因为根据德国法律,制药企业必须在得到消息的15天内,就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汇报,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
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之间的沟通前所未有的便捷。任何消息都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企图掩盖真相,不但效果有限,而且与道义有悖。
在这方面,世界著名疫苗生产企业安万特·巴斯德公司的做法赢得了信赖。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刚出厂的一批狂犬病疫苗中发现了新型活性狂犬病病毒。公司立即决定从24个国家和地区紧急召回与“有病”产品同期出产的所有狂犬病疫苗。虽然召回的疫苗中并未发现活性病毒,但是这种谨慎负责的态度值得尊敬。
商报链接
药物不良反应定义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且副作用与药品质量无关。
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下:
ADR发生率:住院病人10%-20%;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者0.24%-2.9%;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0.3%-5.0%。
两种心脏病药可能引发危险
最新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可能引发危险的高钾血症,服用药物的病人应多加小心。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医学家比夫·帕尔默发表文章说,他发现心脏病患者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后,有10%的人可能会出现血钾水平升高,有1/3至1/2的充血性心衰病人会伴有肾功能方面的并发症,因此部分服用这两种药物的病人面临高钾血症危险。
帕尔默建议说,医生在给病人服用药物时应当进行记录,并注意观察病人的血钾水平。一旦发现药物削弱病人肾脏的排钾功能时,应该让病人立即停止服药。此外,可能因服用药物患高钾血症的病人应尽量避免食用橙子和香蕉等富含钾的食品。
文章说,人体内多余的钾一般通过肾脏排出,血钾水平异常会影响细胞膜钾离子通道的工作,血钾水平过高可能干扰人的正常心律。
行业观察
新药研发成本巨大 制药巨头看重专利保护
分析人士指出,不断出现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背后,暴露了国际制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急迫心情。在政策和技术压力的挤压下,在与非专利药物制造商的竞争中,以专利药物为盈利利器的制药巨头,迫切需要重磅炸弹级的新药来维持增长,但这种急切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临床研究方面的不足。
据了解,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大型制药公司普遍困扰于研发成本增大的境地。在研究阶段,美国制药公司开发产品更加困难,成本更加昂贵。虽然,基因科学的兴起增大了开发新药种的可能性,但是也使开发工作更加复杂化。平均5000个化合物,才有一个药物能够到达临床试验阶段。平均3个上市的药物,才能有一个赚钱。
此外,化合物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从申请到各个试验结束,就已经过去了10年,再花2-3年申请上市,上市成功后的销售期限即能够赚钱的期限一般只剩下只剩下7-8年,几年后专利保护期满,非专利产品立刻取而代之。制药公司每开发一个畅销药都要平均花费8亿美元,而且在利润丰厚的治疗领域,譬如降胆固醇类药物,还要面临激烈的竞争。
据德累斯顿佳信公司预测,2002-2008年,大型制药公司的销售平均增长率可能为6%。一家制药公司说,制药业将不得不花费销售额的40%,多于当前16%的比例用来进行研发,以期恢复两位数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