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德(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
未来市场的竞争格局靠研发能力、资本实力、市场控制力,没有这三条就不要谈竞争力。
外资企业在中国,从投石问路,到增加投资,再到增加工厂,这是一个由微控股发展到控股,再发展到绝对控股的过程。原来投资主要是产业,现在由产业投资改变发展为研发投资。
我国企业研发的基础比较差,知识产权上,财力、人力都不够,没有独自研发能力,没有品牌没有专利的保护。外资企业进入中国,除了抢占市场,带来的另一个压力,就是人才的流失。
国内企业特别需要学习他们与政府部门和医院的沟通,如非商业性宣传和政府公关。
预计外资企业今后会有更多的专利产品拿来中国生产。会有更多的非专利药品的生产和原料供应交给中国来做,转移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会有更多的企业将其研发中心建到中国,未来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依托仿制药生产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外资扩股是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肯定”
俞观文(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顾问):
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的全面发展阶段。
世界排名20位的医药跨国企业现在都已经进入了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医药企业已经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建立合资企业1700多家。
外资企业与中国合作,是看好中国市场,初期股份里中外各占50%,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外资企业要求扩股。外资的扩股是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肯定,对中国市场的乐观。
外资医药企业的进入同时也带动了医药商业、制剂装备、药用辅料、印刷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跨国药企难解“中国价格”命题
“在目前已经上市的国家和地区,礼来希爱力的价格有的略高于辉瑞的万艾可,有的则略低,未来希爱力在中国市场的上市价格还没有确定。”礼来公司中国市场战略总监顾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不承认希爱力的定价策略在瞄准竞争对手辉瑞“伟哥”,而是一再强调36小时有效的产品优势。不过这位中国市场总监对记者提出的价格问题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他承认价格问题只有礼来公司美国总部才有决定权。
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制定药品的上市价格时是否应该抛开国际市场的参照,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一个“中国价格”的问题,不仅存在于辉瑞和礼来的这两个产品。随着中国医疗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不论是政府还是百姓,对药品价格的敏感都越来越高,特别是政府多次调整医保目录内药品价格,以及国内制药企业对跨国公司原研制药物“过高的单独定价”的诟病,已经将这一矛盾摆上了桌面,而“是否有必要将一些昂贵的专利药品纳入新的医保目录”的问题,已经成为正在进行的医保目录调整工作中政府与专家争论的焦点。
政府对原研制药态度有变?
最近,业内广为流传一种说法,就是在9月1日起执行的新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将对部分原研制药品进行大幅度的价格调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原研制药品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将被大大降低。为这种说法提供注解的一是国家发改委在今年4月初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调整部分药品价格核定时间的通知》(发改办价格 2004 493号)中,发改委明确指出,“我委计价格 2001 2661号、计价格 2002 2822号,以及《关于制定公布262种药品补充剂型规格价格的通知》(计办价格 2002 625号)公布的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且与GMP药品差价超过规定幅度的原研制药品的临时性零售价格,执行期限至2004年8月31日。9月1日起需按重新核定公布的最高零售价格执行。有关生产经营企业需于2004年5月10日前提出单独定价建议,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进行初审。”
可以为这种说法提供注解的另一个情况则是,虽然在这个《通知》中没有明确价格调整的幅度,但4月下旬在广州召开的一次有40多家外企高层参加的会议上与会代表们的反响强烈。在这次由“研制开发制药企业协会”组织的会议上,协会秘书长、德国先灵 中国 总裁白锐宁对政府的限价措施表示了不满,认为中国的药品降价幅度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并透露专利期外的原研制药价估计还要平均下调30%。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近年来政府不断发布的限价令中,原研制药一直是受到特殊关照的,尽管《药品政府定价办法》规定剂型规格相同的同一种药品,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他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但实际上很多原研制药的零售价要远高于这个规定,原因是在这30%~35%之外,又给了原研制药品单独定价的“恩惠”。这一情况遭到本土企业的激烈反对,本就对政府限价颇有微词的行业相关组织对这种“超国民待遇”给予了猛烈的批评,在坚持了两年左右时间后,这种情况肯定应该有所改观,如果继续屈服于“某种力量”恐怕会难以收场,同时也不能彻底体现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限价初衷。
过分强调利润面临失去市场
尽管何时能够拿到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证书还没有确定,但礼来中国公司自去年开始的为希爱力上市预热的宣传活动却是三天两头地进行,礼来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够在产品上市之前,在中国公众中营造出“伟哥”进入中国前的那种“饥渴的市场氛围”——至少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知道,治疗阳痿,还有比“伟哥”更好的产品。但此间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这个被描绘为30亿元~600亿元的市场之所以在辉瑞手里只有几千万,除了辉瑞一再强调的渠道问题,价格更是一个被回避却不能被忽略的问题——同等药力的产品,黑市与正规渠道的价格相差近10倍,所以,礼来如果不能针对中国市场的现状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价格,而是片面强调研发成本攀比辉瑞的定价,礼来这个新“伟哥”的市场前景可能还达不到目前辉瑞“伟哥”的水平。
已经在中国上市的辉瑞万艾可和即将上市的礼来希爱力以及葛兰素史克与拜尔合作的利维他被称为三个“伟哥”,这三个被全球看好的药品并非抢救用药,而是用于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其价格敏感度更高,如果不能顺应中国市场将价格降至“合理”水平,恐怕只能眼睁睁看着几十甚至上百亿市场被黑市覆盖,其过分追逐利润而不顾中国百姓承受力的做法甚至不能得到肩负打击黑市“伟哥”责任的有关部门的“同情”。与此同时,即使是抢救用药,跨国公司大部分专利药品价格相对中国市场也属过高,想进入中国的医保目录也难过价格这道重要的门槛,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考虑跨国公司的愿望的时候,更要掂掂口袋里的银两。正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一位官员说的那样:如果跨国公司真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而来,那么就应该按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制定药价。
( 24种消炎药降价30%。这是中国历次药品降价中降幅最大的一次。)
中国政府下令大幅降低消炎药品价格,这是至今中国降低医药成本力度最大的一项举措。
药品价格的最高降幅达56%,这将蚕食外国和国内制药企业利润,并有可能给中国的医院预算造成混乱。这些医院的预算有70%依靠药品销售。
根据6月1日向制药业颁发的药品目录,此次降价将打击一系列跨国药业巨头的药品。这些公司包括礼来(EliLilly)、罗氏(Roche)、安万特(Aventis)、雅培(Abbott)、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辉瑞(Pfizer)和日本第一制药(Dai-Ichi)。
上述企业可以和地方物价局进行谈判,以在6月7日降价措施生效前,为它们的产品敲定新价格。
“对一些在华企业来说,市场的走向已变得相当吓人,”一位外国制药企业高管表示。
中国制药企业遭受的冲击可能更严重,因为政府对它们的仿制药所要求的降价幅度,比外国公司产品的更大,后者通常是专利产品。
中国主要经济决策机构国家发改委表示,此次药品降价是为了回应公众对药品费用过高的抱怨,以及药品原材料成本的下跌。
但外资制药企业高管表示,降价同时也为了将批发商给医生和医院回扣的做法挤出医药系统。
在中国60亿美元的药品市场上,消炎药的销售占35%左右。与西方国家相比,这一比例高得有些不正常,西方国家的比例通常还不到10%。大约有80%的消炎药是在医院通过静脉滴注对病人施用,而非口服,这也与西方的情况正好相反。
联合证券驻深圳分析师袁璐说,国家对多种合法和不合法的刺激措施表示担心,医生会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给病人开消炎药处方。
袁先生说,医生受到消炎药高额利润的诱惑,往往会在病人不需要时也给他们开此类药方。中国大约80%的住院病人使用这类药物。
但外资制药业高管预计,降低药价将适得其反,引起更高的此类药物消费,并增多医疗保险费用支出。
新闻回放
24种消炎药降价30%
“阿莫西林20粒装胶囊最高零售价将从原来的7.2元,降低到4.3元,降幅40%;左氧氟沙星200mg将从每支最高65元降低到最高28.6元,降幅56%。”
国家发改委大幅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等共24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30%,最高降幅达到56%,年降价金额约35亿元。降价的执行时间分别为今年6月7日和6月24日。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降价的抗感染类药品,是目前医院临床用量较大、群众常用的消炎药品。现行价格是2001年制定的,3年来,随着原材料价格变化、技术进步、进口关税下调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药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了较大的降价空间。这次降价是历次降价措施中降幅最大的一次,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降价空间了。
链接
我国政府如何调控药价
发改委表示,根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政府对药品价格管理总的原则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998年至2000年,有关部门共出台6次药品降价措施,累计降价金额约80亿元,涉及300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15%。为配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出台,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
2001年,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公布了69种抗生素类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20%,年降价金额约20亿元;49种中成药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15%,年降价金额约4亿元;383种化学药品、30种抗生素单独定价药品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20%,年降价金额约30亿元。
2003年,原国家计委制定并公布了199种900多个规格的西药最高零售价格,按照2002年的市场销售量估算,降价总额约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