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北京朝阳区黑庄户医院正式“医药分家”,自捅医疗的“黑窟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但是,这群探索者却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专家认为,这块“试验田”目前缺乏配套机制。
日前,千龙网记者在北京黑庄户医院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双方刚刚完成“医药分家”的第一步——药房交接。从此,药品的流通环节减少了,但是,药价却要等一个月以后才能降下来。而该医院进行“医药分家”试验,却捅了医疗的一个“黑窟窿”。
6月20日,千龙网记者第二次赶到位于北京朝阳区东南角的黑庄户医院采访时,该医院和北京安捷利尔医药销售中心正在盘点药房,进行交接。一间8平方米左右的药房,6名双方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清点药品。
千龙网记者装作要看病,便询问当天看病开药是否能在该医院买到比以前更便宜的药品,负责当天值班的该医院副院长告诉记者,由于该医院要等“医药分家”运行一个月后,药品才降价1%,因而当天还买不到降价药品。
“我们今天完成药房交接,明天正式开张。”该医院副院长刘景林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6月9日,朝阳区黑庄户医院和北京安捷利尔医药销售中心签订协议,该医院成为北京市首块尝试“医药分家”的“试验田”。
根据协议,黑庄户医院药房将正式脱离该医院的管理,药房的药品购销全部由安捷利尔医药销售中心管理。刘景林解释说,该医院院方与原本附属于自己的药房脱钩,可以大大减少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这实际上等于让居高不下的药价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使患者从中得到实惠。
“而实际上,黑庄户医院这次改革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患者,安捷利尔医药销售中心以及医院自身都将从中受益。”刘景林说,“医药分家”后,对于托管药房的安捷利尔医药销售中心来说,减少医药进货的流通环节之后,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销药品,并不影响其维持相当的利润率。
对于医院自身来说,“医药分家”等于先到医院看病,再从药店买药。据刘景林介绍,这断绝了与医药代表们的利益往来,既杜绝医生靠开处方拿“回扣”的现象,医院也将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我们有能力靠医疗技术养活我们自己。”刘景林自信地说,由医院领导担任的药事管理组成员,他们从此也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医疗管理和特色门诊专科上去,医生惟有在提高医疗水平上苦下工夫,才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医药分家”仍要警惕医生拿“回扣”?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医药分家”是能够杜绝医生收“回扣”的较为理想的措施。但是,千龙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医药分家”仍然要警惕“回扣”。
“分家后的‘医’与‘药’各行其道,且单位与单位之间在药品利润上失去直接关联后,医院也就不再有机会以‘开大处方’等手段牟利,作为对医生的‘奖励’。”6月22日,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生朱江华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医”与“药”分家了,表面上没有利益关系了,但医生跟药房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彻底割断。
只要医院治病就必须使用药品,因而就很有可能出现其他的“合作”情况。朱江华举例说,有的医生在开出处方后,即会对患者作出“到某某药房买药品最好”之类的暗示或者诱导;甚至有的医生,还会以自己所谓的“权威”身份,或直接或间接地为药房推荐某某“新药”或某某“特效药”之类。
“这样,不但医生暗中与药房勾结拿‘回扣’的可能性仍将隐蔽地存在,而且‘开大处方’的现象也就可能随之而死灰复燃。”朱江华介绍说,这种以医生个人名义跟药房暗中“做生意”的把戏,其实在医疗行业早就存在。
“与此同时,医药分家后更要引起监管机构及患者注意的是,当医院和医生在药品经营上失去‘回扣’机会后,自然就会在治疗程序上另打算盘,以开辟和加大对医生的‘回扣’比例。”6月22日下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外科总护士长王秀卿告诉千龙网记者,比如对患者的各种化验检验、检查检测等,就可能增大收费额度、或者化整为零、或者小病大检查、一病多检查、无病也检查等等现象,有的医生就可以照样从这些治疗程序中乱开单子以获得“回扣”。
在“医药分家”之后,医疗监管部门对拿“回扣”、“开大处方”、乱作检验检查等不正之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而监督的重点要由过去的医院转向现在的药房。6月22日晚上,一家外资药业公司驻北京的医药代表李先生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还分析认为,一般来说,假如药房以“奖励”手段拉拢医生为其卖药效力,医院以多开检验检查项目给“回扣”等,则必将有额外“支出”发生。因此,特别要对药房的开支进行经常性的账目监审。
“同时,仍要继续鼓励患者对那些直接或间接诱导患者定点购买药品的行为,对医生乱开检验检查单子的行为,进行大胆举报。”李先生说,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充分尊重患者在医疗消费中的自主选择权及合理消费权,以有效避免患者利益遭受侵犯。
在药费利润占据医院收入半壁江山的“以药养医”体制下,
黑庄户医院进行“医药分家”试验虽然遭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但是,该医院仍然坚定地走出了第一步,再度撼动现行医疗体制的核心。而这“星星之火”是否能成为“燎原之势”呢?
日前,该医院主治医师王长海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种药房托管实际上属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医药分家”,只能说是一种中间过渡形式。药房原来的4名职工仍将在此工作,其人事档案关系留在医院,但工资、奖金由安捷利尔公司支付。
“而原药房负责人作为院方派驻的质量控制人员,具有双重身份,要负责监督药品进货渠道,确保药品质量、管理等都符合国家规定,其工资由医院支付,而奖金由公司支付。”王长海说,安捷利尔公司由于使用药房原有设备、设施,如房屋、水电、计算机系统、药架等,因此该公司每月还要向医院交纳3万元的管理费。
据悉,该医院去年的药品销售毛收入是169万元,占医院全部收入的一半多,减去各种经营管理成本,纯利润大约50万元。那么,这是否会使医院的经济利益受损?面对千龙网记者的疑问,该医院副院长刘景林微笑着指着医院后面的一排病房说,医院正在建设“老年温馨病房”,将以优质、特色的医疗服务来吸引患者。
“而将药房托管出去,医院的效益好不好,现在不好下结论。”刘景林认为,但与医药公司相比,医院在经营方面毕竟不够专业,把药房交给企业会经营会更好。但该医院是朝阳区的一家一级小医院,有30多个医务人员,试行“医药分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市场风险。
“今天是我一个人值班,一整天才接诊了十来个人。”6月13日下午,王长海告诉千龙网记者,该医院位置处在比较偏僻的农村,人口分布稀少,来看病的大多是农民工和附近的农民,他们收入很低,一般小病都怕花钱,不愿意来看医生。这种状况就更让人担心“医药分家”改革试点的前途了。
6月20日下午,北京安捷利尔医药销售中心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千龙网记者表示,该中心是一家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经营该医院药房将销售链条向下游延伸,是该中心从纯批发转向具体经营的一种尝试。
“‘医药分家’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现在付诸实施等于点燃‘星星之火’,也是符合我国医疗改革的大势所趋的。”这位负责人还给千龙网记者举例说,近来,北京的药品批发企业表现活跃,老牌批发商京都医药公司设立“量贩式”药品超市;北京药批“老大”——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欲凭借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抢占”大医院药库,北京宣武医院、儿童医院、北医三院已经开始同该公司实现联网,医院所需的药物,只需要一个订单,便由该公司送货上门。
“试验田”缺少配套机制能走多远
去年,上海的一家民营医院——上海海江医院破天荒地关闭医院药房,专事诊疗;卖药则由从社会上引进的平价药店担当。这是上海最早的“医药分家”,当时令人普遍担心的是:医药分离后,医院能维持下去吗?
据报道,去年9月份,这家医院尝试对152个常规药品降价30%左右,结果,药品收入下降3成,但门诊量翻了一番,由日均10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因而医院总业务收入不降反升,同年10月份还赢利3万元。
该医院施承中院长说,这说明医院是能够承受药房剥离的。关键看怎样加强内部控制,“术业有专攻”,提供优质医疗技术与服务,从而扩大诊治规模效应,实现技术、服务性收费成为医院收入的主体。尽管如此,不少专家认为,“医药分家”在公办医院施行,目前缺乏配套机制。
“‘医药分家’必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认为,医和药是一个相辅相承的紧密结合体,不应该将之彻底地隔离。因为医生离开了药品,不可能给病人治病;药品离开了医院,也不可能推动其研发进程。
“其次,医药分离后,没有设立对医院的补偿机制,医院也将面临生存危机。”周生来说,国家以前实行“以药补医”的政策,用药品来补偿国家对医院实行差额拨款后医疗费用不足的问题。如果将药品这个补充剂从医院挖走,可并不出台相关取代“以药补医”的政策、填补医疗费用不足的问题,必然将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疗技术的更新、人们的医疗需求。
医药分离后,缺少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仁华也认为,药品在研发、上市前的风险都由制药企业承担着。医药尚未分业以前,药品在医院销售、进入患者医疗方案,它的风险自然就转嫁到了医生头上。因此,医生开药这一行为,除了医生依靠自己的知识判断病情外,还意味着医院、医生承担着药品相应的风险责任。
“可是医药分离后,由社会零售药店依照医生处方卖药,药品风险责任由谁来承担,目前国家的政策并没将之明晰。”蔡仁华认为,这样容易导致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的后果。据他介绍,台湾在医药分离后,规定医生每开一张处方可获得40元的处方费,即将药品风险分派给了医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在民营医院,医疗服务定价不成问题;而在公立医院,医疗定价怪圈与医疗体制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丁纯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医药分家”的根本出路还在公立医院产权改革。
丁纯博士还建议说,在政府补偿不足,医疗技术劳务价格不到位的情况下,不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所办医疗机构转制,改变目前公办医院的垄断局面。毕竟,从眼下看来,“医药分家”的成败,事实上仍由大医院掌握着话语权。只有一些有竞争力的医院进入市场,对公办医院的优势地位真正构成冲击,医药分离才可能真正在竞争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