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成为社会的新问题。用千军万马踩着钢丝找工作来形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毫不为过。2004年的热点职业、行业和2003年不会有太大差别,行业爆冷的现象不会出现,可能会在个别的小职位上有所起伏,但仔细分析发现相当数量的冷门职业有升值的潜力。
2004年就业晴雨表
中国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天津各大高校的2004届毕业生比2003年又增加了不少,总体来看,就业情况不是非常乐观。记者从天津理工学院了解到,2004届毕业生增加到了3700人,自2003年11月20日教委规定的企业进校园招聘的日期以来,各大企业的动作都不大,以前热衷于此的一些大公司也没有了动静。而小型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的数量比往年有了显著降低,差不多是同期的一半。同样,天津商学院也认为2003年的形势非常严峻,往年的这个时候,招聘专场早已爆满,但今年就差了很多。天津的两所著名大学也有同感,天津大学认为用人单位的信息量减少了,招聘会就比往年同期少了将近20场。南开大学尽管没有就业形势紧张的感觉,但却认为,由于毕业生的增加,现在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时的要求比以前苛刻了。详细内容>>>>
泡沫热门、潜力冷门、冷热交替考验职业选择
中华英才网总裁张杰贤认为2004年的热点职业、行业和今年不会有太大差别,行业爆冷的现象不会出现,可能会在个别的小职位上有所起伏。但是仔细分析2003年的总体就业形势,会发现在相当数量的冷门职业有升值的潜力。
2003年由于非典给医药行业带来了一个爆发期,在各个人才网站的行业排名中,生物、制药、保健、医药不断跳升,已经进入前十。多个薪资调查显示,生物制药收入位列最高,特别是医药代表、中高级管理和技术研发等职位的薪酬收入可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2倍。医疗卫生行业已经从鸡肋逐步向鸡腿转变。
在这个行业中也存在着需求量极大却少人问津的职业,比如高级护理人员、老年病专科医生、心理医
生、心理咨询师等职业也都存在“有行无市”的尴尬局面。详细内容>>>>
今天的热门也许是明天的冷门
根据2003年1月到10月各大招聘网站公布的数字看来,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始终是热门中的热门,但无论是就业指导中心、猎头公司还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人士都表示这种热度在2004年很可能降温。对这些领域有兴趣的求职者听到这种消息也不要灰心,因为相当数量的招聘单位也表示,系统架构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高级项目经理这三种职位始终供不应求。有些企业甚至表示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他们几乎是有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给多少。“只可惜现在的应聘者多数都是眼高手低,实际操作经验差。我们选择时并不只看他的学历和一些资格证书,实地操作的水平更能说明问题。”
猎头公司、招聘网站的业内人士都表示,热门行业中竞争激烈,2003年由于大量准备出国却未成行以及扩招后的研究生介入,2004年热门职业的竞争程度很可能会加剧。在保证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求职者还要注意,近几年企业用人越发注重人才的忠诚度和稳定度,一般跳槽过于频繁的人都不受企业欢迎。
大学生就业难四大症结
南开大学一份最新的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显示,有业不就、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热门专业就业率低、优秀学生因挑拣失去就业良机等4大问题,是当前影响天津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的主要原因,南大特别针对这些问题拿出了解决措施。
一是“有业不就”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希望寄托在考研、出国等选择上,或是盲目地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生对于其他岗位则“不屑一顾”。
二是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目前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仍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有些学生怕苦、怕累、畏惧困难,有些学生不能接受到基层锻炼的安排。
三是一些热门专业反而出现就业率偏低的现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很高,目标锁定在规模大、待遇高、前途好的单位,但由于IT业出现全球性降温,使得毕业生难如愿,本应及时扭转就业观念的他们却不愿“低就”。
四是优秀生反而丧失就业良机。调查发现一些本来条件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反而在等待观望和挑挑拣拣中丧失了最佳就业时间。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是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峰期,而一些毕业生却不能紧紧抓住这段就业高峰期,一旦错过,用人单位招聘岗位被占满,再求职就相当困难了。
针对这些就业问题,南大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首先,为毕业生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创办《就业简报》,及时掌握毕业生心态;其次,动员全校教师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再次,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广泛搜集用人信息,组织学生参加网上报名,并派出一支队伍到全国各地了解用人需求情况,给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此外,南大还鼓励学生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