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案升级为“2.0版”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艾滋病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播: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
自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2001年6月,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为国际社会防治艾滋病行动制订了统一目标和行动规划,以达到在2015年年底以前遏制并开始扭转艾滋病蔓延趋势的总体目标。
现在全世界每年防治艾滋病所需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160亿美元,全球正在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有470万人,这一数字虽然已经是5年前的10倍,但仍有约11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没有得到应有治疗。随着治疗费用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已难以承担抗击艾滋病的各类费用,加上预防工作日益迫切,不少国际机构的官员呼吁全球在抗击艾滋病工作中做出调整。
第18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目前正在维也纳举行。会上,包括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内的许多国际机构官员不断强调一个名为“2.0治疗方案”的艾滋病防治计划。有关官员说,如果“2.0治疗方案”得以实施,到2025年可避免1000万人死于艾滋病。
所谓“2.0治疗方案”,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疗并预防艾滋病的综合方法。该计划核心内容是降低费用、简化治疗过程、减轻卫生部门的负担,并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2.0治疗方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该计划名称中的“2.0”意为新的版本,从而区别于传统的艾滋病防治方案。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上周发表报告称,“2.0治疗方案”可保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大为简化的治疗方案,2025年内可避免1000万人死于艾滋病,同时每年防止1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西迪贝表示,“2.0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简化了治疗过程,节省许多经费,却可使受益患者数量最大化。他认为,抗击艾滋病的成效最终应该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
疫苗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全球卫生研究机构齐心合力,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经在艾滋病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国科学家充满信心,认为艾滋病疫苗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已经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负责人安东尼·福西说,尽管致力于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科学家过去数年间不断探索,但对努力方向是否正确他们并无太大把握。
“我们虽然已从事艾滋病疫苗研制数十年,”福西对记者说,“但直到几年前,仍没有一丝线索显示我们行进的方向是正确的。”
然而,过去几年间发生的两起转折性事件,使科学家们看到了曙光。
第一起转折性事件是美国和泰国联合开发试验的新型艾滋病疫苗,可使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
美国和泰国公共卫生部等机构2003年实施了RV144项目,旨在研究疫苗防止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能力。研究人员介绍,这种“联合疫苗”是由两种疫苗组成的,其中一种负责刺激免疫系统,使其做好攻击艾滋病病毒的准备。第二种则担当“助功手”,负责增强免疫反应。此前的试验显示,这两种疫苗独立使用时均无效果。
“联合疫苗”试验始于2003年10月,试验对象是在泰国选取的1.6万多名年龄在18岁至30岁的志愿者。其艾滋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且其感染风险与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相当。其中,一组志愿者被注射了“联合疫苗”,另一对照组则只被注射了安慰剂。结果显示,在8197名接受疫苗注射的志愿者中,51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在对照组的8198人中,有74人感染,即注射疫苗组感染风险降低了31.2%。
“结果显示,疫苗对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起到积极作用,”福西说,“这虽不至于好到能让这种疫苗广为发放,但至少使我们感到,研制疫苗有可能成功。”
【生物谷会议推荐:第一届肿瘤基础和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
本次肿瘤基础和转化医学领域的学术盛会将于2010年10月12日-10月15日在上海举行,将为我国肿瘤临床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这一集国际性、科学性、前瞻性、教育性、权威性于一身的高层次、高规格学术交流大会势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肿瘤治疗领域诊疗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以及临床转化的进程。会议官方网址:http://www.canceras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