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和罗氏是瑞士制药业的代名词,也是为瑞士经济的支柱,同在竞争激烈 的国际医药市场稳占一席之地。在2003年,诺华和罗氏同样取得了骄人的业 绩,它们各自企业理念不同、主攻领域不同、发展战略不同,但有一点是惊人的 相同:中国市场是它们用心专营的一张王牌。 2004年第一季度,罗氏公司的营业额超过75亿瑞士法郎(1美元约合 1.3瑞士法郎),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在罗氏的两大部门中,制药部门的销 售额增长16%;诊断部门则增长11%。2003年,罗氏实现净利润31亿 瑞郎,一举扭转2002年亏损40亿瑞郎的不利局面。 2002年是罗氏109年的历史上业绩最糟糕的一年。当时有业内人士预 测,罗氏在三五年之内不可能翻身。事实证明,罗氏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摆脱了困 境。有人形象地将2003年的罗氏比喻为“涅磐重生的凤凰”。人们不禁要 问,罗氏靠什么得以东山再起?分析人士认为,裁减非主业部门和集中研发特色 药物是罗氏峰回路转的两大绝招。2003年,罗氏忍痛割爱,痛下决心出售了 其维生素和精细化学产品部门。这个部门的营业额虽然不菲,但利润过于单薄。 2004年1月,罗氏又决定出让其非处方药的销售业务。非处方药的销售额只 占罗氏总销售额的6%左右。今后,轻装上阵的罗氏将集中发展其处方药部门 (约占其销售额2/3)和诊断部门(占1/3)。 大力研发生物技术是罗氏的既定发展战略。2004年2月,罗氏最终确定 以18亿瑞郎巨资收购美国的Igen公司,以获得该公司的ECL技术使用许可证。 抗癌药物是罗氏公司的拳头产品。2003年1-9月,罗氏抗癌药物的销售额 为45亿瑞郎,约占其同期销售总额的31%。2004年,罗氏抗癌药物的年 销售额预计达到70亿至100亿瑞郎,其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治疗糖尿病的药 物同样是罗氏的主打产品,其销售额占罗氏2003年销售总额的12%。为了 加强对糖尿病药物的开发,罗氏不惜重金取得了欧洲Ispen公司代号为BIM51077 的新型药物的商业化权。与此同时,罗氏研制的名为Fuzeon的治疗艾滋病药物在 长期测试中也显示出其良好的疗效,这种药物预计不久将投入商业化运作,市场 前景普遍看好。 作为罗氏的老对手,诺华最近几年取得长足进展。2003年,诺华公司的 营业额达到创记录的307亿瑞士法郎,较上一年猛增19%;同期实现净利润 62亿瑞郎,同比增长6%。尽管其制药部门的增长势头趋缓,但诺华今年的营 业额将继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扩大。2003年,以销售额排名的 话,诺华在全球医药巨头中的座次上升至第5位。 诺华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魏思乐日前表示,目前而言,大规模并购暂无必要, 但小规模交易正在进行。显然,通过并购来实现发展是诺华的既定战略。200 3年,诺华已经将其在罗氏的股份从32.7%增加到33.3%。诺华曾多次 透露想兼并罗氏,但遭到了后者的坚决拒绝。去年,诺华并购了美国美赞臣公司 (MeadJohnson)的营养产品部门,为诺华的相关产品拓展日本和美国市场奠定 了基础。诺华还通过收购西班牙的Amifarma公司,加强了其抗菌素产品的生产能 力。2004年被业内称为诺华的“兼并年”。新年伊始,诺华就计划收购德法 合资的安万特制药公司,后者也有意联姻诺华,但法国政府因瑞士不是欧盟成员 国为由拒绝诺华“迎娶邻家女”。 诺华的重点目前集中于制药领域,基因药物是诺华公司的开发重点。200 3年,诺华公司的基因药物销售额同比飙升了60%,达到29亿美元。诺华的 既定目标是在基因药物方面坐上全球第一把交椅。随着基因药物市场的不断扩 大,诺华的技术优势将以市场份额增加的形式得以显现。“创新是诺华走向成功 的主要因素,也是诺华的主要投入所在”,魏思乐的这句话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