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对中国研发中心的定位是能进行完整的药品开发。从早期创新的探索设计,到高效率的后期临床开发,直至保证完成产品上市的注册申请。
如今,跨国药企的战略考量是在中国市场的生产、销售斩获日丰后,如何“更进一步”。过去10年,他们的共同选择是把制药业产业链的前端——研发,转移到中国。
这种选择必须具备勇气和眼光,不但要客观而前瞻地把握新市场源源不绝的需求,还要对其创新能力和环境有一个不失偏颇地研究判断,这比此前只需根据增长率而顺推年度发展计划要困难得多。尤其对于那些制药巨头,挑战无疑更甚。
罗氏是最早一批试水者。2004年,在中国建立继巴塞尔、纳特利、帕洛阿托及潘茨堡之后第五个全球研发中心,为后来者提供了示范。2010年一开年,罗氏在上海高调宣布了其依托亚太运营中心的最新战略:将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把中国区作为与美国、德国等6个发达国家市场并列的罗氏全球核心团队之一。研发等业务也随之缩短管理层级,与生产、销售形成贯通的价值链。
罗氏本土化战略的演进,某种程度上是对几年前跨国药企研发东移这一选择正确性的确认和强化。而此时,跨国药企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正在经历一个高潮期,尤其在过去一年,几乎达到了每月一家。
脑库模式
罗氏对中国研发中心的定位是能进行完整的药品开发。从早期创新的探索设计,到高效率的后期临床开发,直至保证完成产品上市的注册申请。该研发中心属于罗氏全球研发体系,这里的数据直接进入罗氏全球的数据库,并可以直接检索全球数据库的数据,与全球其它四大研发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为罗氏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尽管在成立初期,中国研发中心主要从事与药物化学相关的研发工作,并协助罗氏的其它四个全球研发中心开发集团内部的一些项目,但却确立了一种直接把中国人的智力文化融合到企业全球战略中的研发模式。这与当时跨国药企中非常流行的研发外包完全不同,外界对此的形象比喻是:“罗氏正在中国建立自己的脑库”。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罗氏就进入了中国市场,1961年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于1994年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自此,在精细化工和诊断之外,逐步加强了对医药领域的关注力度并确立了领先优势。创建中国研发中心的动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罗氏研发(中国)中心的首席技术执行官兼副总裁张明强告诉笔者,中国研发中心的仪器设备堪称是罗氏全球研发体系中最先进之一,罗氏引进的第一台微波合成仪就落户于此,原先需要几个小时的化学反应合成现在只要几分钟就能完成,能够大大提高研发效率。
然而,要评估脑库模式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靠其所取得的实质进展来说话。
据了解,经过近5年的发展,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取得的成果包括17个先导物系列;7个CLS(选择临床候选物);5个与罗氏其它研发中心合作的项目也进入临床0期和1期;截至到2009年底已申请了5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
现阶段,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以三大疾病领域为攻坚目标,即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肺癌和肝癌等肿瘤类疾病以及乙型肝炎等病毒类疾病,力争早日研发出抗病毒、抗Ⅱ型糖尿病和分子靶向抗肿瘤新药。
鉴于中国研发中心的出色表现,罗氏集团总部于2008年批准其可独立运行项目,这意味着中心开始承担独立的新药研发课题,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运作空间。目前,其已建立了从化合物筛选到毒理学评价的整套新药研究流程,成为一个全功能的、独立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原创新药研究的研发中心,拥有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分布在药物化学、药理学、靶点确认等药物研发的各个关键环节,这些研发人员有一半以上是海归人才或国内知名院校的科研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