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新技术,纳米技术与医药领域的结合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纳米医药。近年来,这个新领域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存在不少争议。日前,在2007年世界药学大会暨国际药学联合会第67届年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纳米医药研究领域的有关专家。他们认为,纳米医药的基础研究发展速度很快,前景看好,但是从全球纳米医药发展态势来看,亟须加强的是其安全性研究,这是当前纳米技术实现为人类健康服务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
发展前景看好
纳米医药的境遇可说是“一朝被人识,独秀占枝头”。起步于2000年左右的纳米医药由于在肿瘤、心血管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方面所显示出来的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短短几年就成为各国政府的“宠儿”。21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相继加大了对纳米医药研究的资助力度,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将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医药作为本国国家纳米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以美国为例,1991年美国正式将纳米技术列入“国家22项关键技术”和“2005年的战略技术”。2000年2月,白宫正式发布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提出了美国政府发展纳米科技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部署,使美国进入全面推进纳米科技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12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批准4年内投资37亿美元,支持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标志着美国政府对纳米科技从“零碎”的支持,转向“全面整体”的实质性支持。随着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表现出越来越诱人的应用前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把医用纳米技术列为优先发展项目。
去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将纳米研究列入“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成为未来15年我国引领未来发展、实现重点跨越的4个重中之重的领域之一,而其中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药研究占有很大比例。
据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多来,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纳米科研的部署。“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仅去年就部署了13个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都从不同层面部署了一批与纳米相关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其中医药相关项目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我国非常重视纳米医药领域的研究发展,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北京大学的吕万良教授告诉记者。前不久,一项由复旦大学药学院牵头,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相关院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参与,以“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在脑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为题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获准立项,也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成果众多
吕万良教授介绍,目前来看,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生物材料、药物传输系统、诊断技术、活体影像技术以及中医药的研究。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在生物材料领域,纳米技术可用于口腔、骨科、皮肤科材料的研究,我国已经有产品研制成功。例如,今年年初,清华大学研究人员研制的生物活性纳米人工骨材料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类植入产品试生产注册证,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市场公开销售和在临床应用的纳米医药产品。
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传感器可望使各种癌症的早期诊断成为现实,此领域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美国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对前列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早期诊断。挖贝网讯,纳米传感器灵敏度很高,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当传感器中预置的某种癌细胞抗体遇到相应的抗原时,传感器中的电流会发生变化,通过这种电流变化就可以判断血液中癌细胞的种类和浓度。科研人员估计,今后可能会有多种纳米传感器集成在一起被置入人体,以用来早期检测各种疾病。
在生物分子追踪领域,科研人员把某种纳米颗粒“黏”在生物分子上,然后利用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研究生物分子的行踪。这对研究艾滋病病毒等在人体内的活动过程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