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技术产业
美国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30多年来,这一产业领域始终在全球独领风骚。据统计,美国目前有生物技术公司1500家,现在接近赢利边缘的生物技术公司数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复苏,得归功于美国政府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产业政策,以及监管机构所实施的富有成效的改革。美国的生物技术大多源自大学或科研机构等,通过政府的多项推动政策、资本市场的大力投入和有助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促成了美国在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地位。
目前,美国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立体体系来加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第一个层次就是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美国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其中,美国生物技术行业组织——生物技术工业组织一直致力于协调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政府制定有利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由此可见,美国政府通过成立高层次的科技发展领导和协调机构,制定科技发展宏观战略和规划,对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就是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形成了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
第三,美国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目前,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筹集资金有多种渠道,其中包括联邦拨款或资助、州政府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特别是在细胞及遗传等方面,政府提供的研究经费是这些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保证。
此外,政府还利用税额优惠等税制来间接刺激投资。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刺激下,企业也加大了对生物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目前,以大公司为代表的民间高技术研究投资总额已超过政府资助。
美国政府还对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规章进行了改革。从2002年10月起FDA不再要求新建生物技术产品制造厂申请特别许可证,新药上市前对每批药物均进行检验,新药申报表也由原来的21种简化为1种,为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宽松条件。
美国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促进各方合作。政府通过将国有研发成果下放,鼓励产、学、研合作。
英国
英国生物技术产业一直处在国际发展前沿。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更因资金短缺和伦理道德争论等原因而陷入尴尬境地。
从上世纪50年代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到70年代DNA遗传指纹的发明;从90年代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到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破译,英国一直在世界生物技术研究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一领域,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成果层出不穷。一批生物技术企业在这个时期迅速增多,成为推动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
英国是第一个批准治疗性克隆人研究的国家。去年6月,英政府批准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利用克隆人类胚胎提取干细胞。多利羊之父伊恩·威尔默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表示将系统研究克隆人类胚胎过程的每一阶段,及克隆对胚胎、胎盘、胎儿和活动物的影响,他们还计划在培育克隆人类胚胎的过程中,将其同自然受精胚胎和试管受精胚胎相比较。
尽管英国近几年生物研究方面的成果不胜枚举,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是陷入了困境,造成了高技术、低产出的尴尬局面。
首屈一指的科研实力并不能保证英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永远“所向披靡”。上世纪90年代末,不仅是英国,整个欧洲的生物技术产业都处于十分不景气的状态,甚至连一种新药的诞生也无法激起这类公司的股价上涨。生物技术产业泡沫的破碎主要是因为科研失败,大型公司能够通过其他产品的部分利润来弥补科研失败的损失,而生物技术公司往往就是从一个项目起家,一旦失败也就所剩无几了。
除了科研产品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反堕胎机构、动物保护机构的抗议声一浪高过一浪。去年11月21日,英政府批准剑桥大学建立活体实验室,遭到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猛烈抨击。而最近,牛津大学原本计划筹建动物实验室,数百名动物保护者在牛津门口游行抗议,声称要用“暴力铲平”实验室。
与世界头号生物技术大国美国相比,英国差距拉大。同时,尽管英国在生物科学方面拥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但在生物信息学方面缺乏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