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科技
生物谷报道:中国生物科技领域内的研究人员总数与投资规模还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总投入还不及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但与十年前比,中国生物科技的研究水平正出现种种惊人的变化。”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期间举办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尽管今后不会是一帆风顺,但中国的生物科技一定会奋然前行。
同时参加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美国华人科学家代表詹裕农教授和叶公抒教授夫妇,以及美国华人科学家、此次会议的国际联络员李国光教授。
周光召说,我国人口多,过去对环境资源有一定破坏,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健康产业、环保产业、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大幅度促进经济增长。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同时又是“双刃剑”,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因此,要想利用好科学,就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让更多公众了解和理解科学。周光召希望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据周光召介绍,英国为了加强科普,就把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记录在档案中作为一项考核。我国人口多,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更应该鼓励他们投身于科学普及的事业中来。
周光召说,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是拉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6年到2000年间,我国向生物科技研究领域的投资共有15亿元人民币。而这还只是开始,从2000年到2005年,中央还决定再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生物科技的研究。
陈竺说,中国生物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生物经济初见端倪。他说,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无疑为中国发展生物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是世界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2万份,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生物技术产品的多样性,为中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陈竺说,1997年,我们的研发费用占国民总值的0.6%,2003年达到1.3%,GDP翻了一番,我们的科研经费绝对数却增加了3到4倍,这是中外不多见的例子。近年来,我国在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的突破,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竺也表示,尽管如此,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还不够多,因此,要继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因为“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技术、后天的产品”。
詹裕农教授和叶公抒教授表示,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为国出谋划策。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愿意为国效劳。
李国光教授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变化是惊人的,例如,2003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有5个位置需要人,结果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应聘者,中国学生最受欢迎,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因此,预计未来,中国国内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一流人才为祖国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