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已经招募了62名社区健康管理专员,分布在31个社区,主要帮助高血压病人。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专员中的志愿者不多,而且志愿者中仅很少一部分有医学专业背景。
慢性病患者缺个性化管理
上海市疾控中心此前在4个社区搞了社区健康管理专员项目的试点,为期一年。一年后,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所长朱鼎良教授发现,“管理组”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较“对照组”高出47%,且体重指数平均降低0.29,每天吸烟支数平均减少6.5支,药物治疗率比过去提高12%。虽然政府部门对项目投入了一定费用,但“投资效果”很不错:高血压患者每降低1mmHg收缩压,政府在医疗上的投入就可节省45元,每降低1mmHg舒张压,则可节省83元――朱教授认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项目大大节省医疗费用,而社区健康管理专员功不可没。
高血压的社区疾控在上海开展多年,但在实践中碰到了不少问题。随着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上升,目前一个社区医生往往要管上千名患者,不仅负责看病,还要负责随访,管理病人的质量很难保证。
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说:“现在的高血压管理虽然细化了患者的级别,但仍然忽视病人的个性化特点。病人自我管理的潜能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高血压管理’还没有被多数患者了解和接受。”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前两年,上海各个社区开始组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小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乏专业而细致的指导。
健康专员“人盯人”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朱鼎良认为,“慢性病管理如果想起到效果,一定要干预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实现细节管理,疾控部门决定引入国外“健康管理专员”的做法,他们工作的重点不是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而是众多患了慢性疾病、有并发症高危险度的人,协调医患互动,个性化地管理病人。
嘉定区退休职工方德晶去年9月报名成为社区健康管理专员。他以前学过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相关课程,常与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内的居民分享保健知识。成为管理专员后,方德晶为社区居民讲解的医学知识更加正规,因为一年间,他在市区两级疾控部门参加培训十余次,课程内容不仅有高血压防治的新理念,还包括病人心理等知识和有针对性的沟通技巧。眼下,他与另一位志愿者共同管理社区里的600名高血压患者。
根据操作规程,管理专员将病人分为吸烟组、肥胖组和不良生活习惯组,又根据组别不同,设定不同的干预方法。“对吸烟的人和不吸烟的人,我们做的健康宣教有很大不同。”方德晶打电话或面对面,督促每个病人记“高血压日记”,要他们每周保证一定的运动量、每天按时吃药、纠正不利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要求吸烟者控制吸烟支数。
方德晶最初做志愿者工作时,曾被人怀疑成产品推销员,但他不介意。为了让患者在冬天坚持运动,他还发明了家居拍手操。
大部分专员仍由社区医生兼任
从最初试点到眼下局部推开,市疾控中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的工作人员说,最困难的是健康管理专员队伍的组建。“我们最初希望专员都是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专员仍由社区医生兼任。”他们身兼两职,很难将专员和医生的身份区别开,更无法百分之百地投入健康管理。
方德晶说:“做好这个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必须想方设法去发现病人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常常提醒,及时纠正。”社区医生的随访和健康管理专员承担的任务不同,混在一起不能起到干预效果,而且会增加医生的工作负担。
为什么在社区很难招募到志愿者呢?工作人员解释,一方面健康管理专员是一个新岗位,熟悉的人不多,另一方面,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没有做好与志愿者合作的准备,甚至对志愿者并不都持欢迎态度。个别社区医生不相信志愿者能起什么作用,也不愿意旁人插手他们的工作。
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对社区居民中人才资源的开发还很有限,街道没有充分发动,这成了阻碍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瓶颈。(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