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礼品市场一片红火,各类保健品也借机大搞促销。但因服用保健品产生不良反应导致的消费纠纷最近频频发生,8月下旬以来,市消协接到这类投诉近10起,由于保健品不在退换商品之列,不良反应和保健品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界定,投诉常常难有结果,因此只能提醒大家,谨慎服用保健品。
1 服用出现不良反应
今年80岁的汤老先生不久前经朋友孩子的介绍,成了“益寿老年健康事务所”的“会员”,没事便去听听“讲座”,后经不住“专家”推荐,以及又是赠品又是送货上门的“热情”服务,便以498元/盒的价格购买了6盒“航天搭载”产品“核苷酸胶囊”。然而,老人的赠品还没服用完,身体就出现不良信号“尿酸增高”,专家建议停服保健品。老人要求对方退货,多次登门交涉,对方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无奈之下,老人投诉至市消协,经消协多次调解,初步达成协议:退还老人700元。
尽管汤老先生对这个结果不甚满意,可比起其他老人又感觉“幸运”多了。60多岁的谢先生被拉去听了一次保健讲座后,花10690元买了5盒“御鹿王胶囊”,服用1盒半后出现眼肿现象要求退货,消协调解至今无果。
2 “感恩”式销售难“抗拒”
保健品动辄“天价”,为什么有那么多老人愿意掏腰包?从老人们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保健品推销人员采用“感情”和“赠品”双管齐下的方法非常“有效”。
一般都是经熟人或朋友先介绍,和目标老人取得联系,再对老人“嘘寒问暖”,要么请吃饭,要么请旅游,要么带上小礼品常到老人家走动。待老人对自己“认可”后,进入“正题”:告诉老人某处有保健讲座,还能领赠品,等老人心动后,再怂恿他们买保健品,即便老人此时尚有顾虑,但看到热情的销售人员已将东西送上门,并一再表示“先吃再付钱”,如此诚意,老人们自然不好意思拒绝了。
3 夸大功效让人“迷惑”
除推销方式特别外,被夸得“无所不能”的功效也是令老人们“迷失自我”的原因。
受理过多起保健品投诉的市消协工作人员胡传永说,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花钱买健康”渐渐成为老年群体的共同心理。经销商往往夸大保健品功能,私自印发传单等,把产品宣传成“治百病”的神药。如某胶囊宣称对人体的八大系统有调节作用,能“强化骨髓造血功能,高效治疗心脏病”等等,对健康尤其渴望的老年人看到如此产品自然愿意尝试。
4 非质量问题不退换
按国家规定,烟酒、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非质量问题不予退换。药品都有不良反应的概率,保健品出现不良反应是否算质量问题难以界定,且没有鉴定机构,这两条将老人们的维权之路“堵死了”。加上老人某些疾病的发作和服用保健品之间的药理关系十分复杂,即使老人们想起诉,在医学上也不易找到有力证据。因此,老人服用保健品一旦出现问题,基本上难以讨说法,只能寄希望于消协人员的调解,而有些经销商要么借故不参与调解,要么干脆不认账,而且不少业务员都是“流动”的。
5 市场待规范养生要科学
“除了竭力帮老人‘讨说法’,我们更希望保健品市场更加规范。”胡传永表示,这些投诉暴露出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价格虚高、游离监管的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净化市场。
徐矿总医院老年病科的王医师认为,老年人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能以保健品代替药品。此外,老年养生、健身的方法应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舒畅心情为主,不能盲目依赖保健品,人的体质各异,保健品不是对谁都适用,因此服用应慎之又慎。(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