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人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该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家用医疗器械企业整体实力较弱,自主创新品牌寥寥无几,且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地域产业群现象,如重庆的神灯、浙江的按摩器、山东的理疗仪、北京的经络仪。另外,很多企业对家用医疗器械的品牌营销缺乏整体战略,一些企业仅仅将家用医疗器械营销作为入行起步之选,而将这作为一项长久事业来做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市场上叫得响的家用医疗器械品牌也较少。
价格要合理 外形要适中
与专用医疗器械一样,家用医疗器械也包括预防、治疗、诊断、监护、缓解、补偿、调节或替代等功能类别,但极少有解剖和研究用途。按照使用形式,家用医疗器械分为无源和有源两类。家用医疗器械一般不侵入人体或植入体内,因此几乎没有属于III类(高风险)的家用医疗器械。目前,市面上公开销售的家用医疗器械主要集中在以下类别:普通诊查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如超声治疗仪、监护仪等;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高频仪器设备;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中医器械;医用卫生材料和敷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而从营销角度重点关注的,主要是测量仪和治疗仪类产品。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针对性测量和治疗作用,存在医疗器械安全风险,需要一定的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
作为家用医疗器械,必须适合家庭或个人购买能力和使用环境,因此在价格上不能太昂贵,外形上不能过于庞大笨重。为了美观轻便,目前,家用医疗器械越来越家电化、便携化、时尚化、礼品化。从了解的情况看,当下心理价位划分一般为:500元以下属于低档,500~2000元属中档,2000~5000元属中高档,5000元以上属高档。通常价格不要超过20000元,最高不要超过50000元,否则就会超出顾客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但是,这种划分并不绝对,各个地区购买力有很大差别。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这种心理价位会逐步上移。
家用医疗器械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家庭或个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这一人群虽然庞大,但是真正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仅是少数。家庭其他成员、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的购买群体。
家用医疗器械主流销售渠道有:社区定点或不定点推销、超市商场店面销售、会议营销、展会销售,以及专卖店、体验店、大卖场、直销、邮购、网络营销等。
目前,国内外知名家用医疗保健器械品牌或产品有:日本的欧姆龙、松下、西铁城、石黑;美国的强生;德国的保灵曼;韩国的喜来健;我国的哈慈五行针、周林频谱仪、祝强降压仪、利德治疗仪、氧立得、紫环颈椎治疗仪、安必信减肥按摩仪等。这些品牌或产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确切的功效、良好的声誉、可靠的质量、持久的营销努力。任何一个长久品牌打得都是持久战,而家用医疗器械品牌营销更是必须坚持打持久战。
产品好、名气大、销量大≠品牌好
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产品好就是好品牌。”其实,单纯质量好并非就是产品好。对于企业而言,光有好的产品,只是具备品牌核心价值的一部分。好的医疗器械产品最基本的是要具备确切的功效,同时,要适销对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符合顾客消费心理。除了产品本身之外,合理的价格、便利的渠道、优质的服务也是一个好品牌所必备的。产品有了含金量,还要通过有力的沟通和传播,才能成为真正的品牌。“锁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守株待兔是成就不了品牌的。
很多企业迷信搞策划、做广告,希望通过大造声势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以为这就可以树立品牌。其实,他们理解的品牌只是狭义的“名牌”。这种“名牌”可能获得短暂的知名度,却缺乏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另外,不少家用医疗器械名声不大,但实际销售量却相当不错。有人认为,这就是品牌好。其实,成就销量的原因很多,并非只有品牌营销。而成就品牌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持续不懈地努力。品牌的意义就在于保持产品持久的生命力,在长期运作中降低成本、提高销量。
走出品牌运作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以销量作为品牌营销的唯一指标。有些高价值家用医疗器械产品销量并不大,但依然形成了品牌,关键就在于其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品牌营销首先要打造品牌价值,其次是追求品牌效果,最后才是提升销量。销量的提升只是品牌营销的自然结果,而非起始目标。如果本末倒置、急功近利,只能歪曲品牌。
误区二:单纯依赖搞策划、做广告打造品牌。策划广告仅能快速提高产品知名度,但要提高美誉度、认知度和忠诚度、增加品牌含金量,必须经过认真踏实、持续不懈的品牌营销。好的品牌是有质量、有服务、有品位、有实效、有个性、有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