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乙醇目前处境很尴尬。
一方面,它被列为新能源的范围,受到社会舆论追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粮食乙醇的控制,非粮乙醇又受制于技术成熟度,产业资本对其兴趣不大。在“十一五”期间,燃料乙醇的产量甚至没有达到产业规划的数量要求。这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远超规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我国燃料乙醇 “十二五”期间的年利用量规划目标分别为500万吨,较不久前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披露的目标,上调200万吨。
“十一五”期间国内燃料乙醇产量未达标,“十二五”期间,规划产量再拔高,如何实现?产业界认为,在二代纤维素乙醇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的背景下,1.5代燃料乙醇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受困原料
“尽管近年来我国燃料乙醇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燃料乙醇还是个刚刚兴起的幼稚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相当多的问题。”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万振涛认为,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原料问题。
作为新兴能源之一的燃料乙醇是以玉米、小麦、薯类、甘蔗、甜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脱水等工序制成的含量在99.2%以上的无水乙醇。而根据2004年发布的《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GB18351-2004),车用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的一种新型车用燃料。
万振涛认为,最初我国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是战术行为而非战略行为。
据介绍,2000年,我国连续5年粮食大丰收使得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当时,国家没有建立粮食轮换机制,库存压力极大,出现大量陈化粮,有些粮食甚至已积压7年,仅黑龙江一省的粮食管理费用就达几十亿元。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建燃料乙醇试点企业,我国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万振涛指出,这项措施起到了功利兼得的作用,不仅解决了陈化粮积压、卖粮难的问题,避免了大量浪费,还获得了新型清洁能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压力。
然而,近年来,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和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得到关注,燃料乙醇“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日渐突出。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暂停玉米加工项目的紧急通知》。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召开可再生能源会议,玉米变乙醇项目被正式叫停,今后只能“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然而,非粮燃料乙醇却并未在粮食燃料乙醇受限后发展起来。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我国的非粮燃料乙醇技术中,主要以木薯乙醇为主。然而今年,由于木薯原料供应不足,价格攀升过快,木薯乙醇相对于玉米乙醇而言已失去成本优势。我国的木薯干供应主要靠从泰国、越南、印尼等地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泰国。近两年来,泰国政府不断加大出口木薯的政策控制,进口木薯价格一路上扬,目前价格约为每吨250美元,使木薯乙醇生产企业无力承受。加之国家实施货币紧缩政策,今年不少木薯乙醇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降负生产甚至停产现象频现,木薯乙醇企业举步维艰。
受上述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国内燃料乙醇产量低于规划目标。
清华大学化工系应用化学所所长刘德华表示:当初“十一五”规划提出非粮燃料乙醇年利用量为200万吨,加上原有的100万吨左右的粮食乙醇,实际上的规划目标为300万吨。但是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截至去年年底,燃料乙醇总体利用规模仅为180万吨,非粮乙醇完成情况更糟,仅为20万吨左右。
发展非粮乙醇任重道远
在非粮乙醇中,纤维素乙醇是最被业内看好的一种,被称为二代燃料。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中,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我国具有纤维素乙醇的原料优势。
目前,国内不少科研院所都对纤维素燃料乙醇展开了研究。清华大学开发了微生物菌群同步产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工程细菌共发酵戊糖与己糖生产纤维素乙醇技术;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开展了“纤维素原料转化乙醇关键技术”研究等。在工业化生产方面,我国不少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乙醇企业纷纷启动纤维素制乙醇的示范项目。2006年,河南天冠集团3000吨/年纤维素乙醇项目启动,大约6吨秸秆生产1吨乙醇。安微丰源集团也开展了600吨/年的纤维素制燃料乙醇中试项目,提出了秸秆原料生产乙醇先分离后发酵的工艺路线。另外,今年4月,丹麦诺维信公司与中粮、中石化已完成500吨/年纤维素燃料乙醇中试,并已具备量产能力。该合作项目最快有望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明年年底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