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财政收入占全国八分之一的庞大的经济体,江苏谋划未来发展时,把新引擎放在了“低碳经济”领域。
锁定这一角度,并不是赶时髦,而是江苏决策者们的敏锐嗅觉。“把低碳经济视为调结构的一个很好的抓手,自找压力。”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表示。
事实上,当江苏人均GDP达7700美元后,江苏决策者们也清晰地看到了其自身的局限。即江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省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资源的支撑能力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在调整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做文章,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尽管江苏不属于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低碳试点,但其自发试水低碳的意愿非常强烈。而且,对如何践行低碳经济,已搭建了清晰的路径图。即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及传统行业的升级。
一切迹象表明,“调结构”是其核心词。而在操作层面上,江苏仍将沿用“试点”模式推进,并已开始布局。
以低碳试点来调结构
《21世纪》:2010年8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名单,江苏省并不在这个名单之列,江苏为什么会自发地尝试低碳试点?
毛伟明:虽然我们不在国家低碳试点之内,但我们自找压力,自我实践。因为,我们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
江苏省经过不断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GDP已经达到4.09万亿,财政总收入1.17万亿,人均GDP达7700美元。但我们也很清楚自身的局限。
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底该怎么落实呢?虽然开展很多年,实际效果并不十分乐观。在现在这个节点上,我觉得低碳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也是一个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很好抓手,最终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适应型的社会目标。
低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需要具体化、项目化、指标化,才能有所作为。“十一五”期间,我省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方,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电力行业“上大压小”行动。国家下达江苏指标为360万千瓦,而江苏省自发增加任务,完成了760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1%。
《21世纪》:在宏观层面,江苏计划怎样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到什么水平?
毛伟明: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的产业结构比例是6.2:53.2:40.6,我们希望到2015年为4:48:48,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并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个过程,我认为也是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变过程。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三大计划”的实施,即新兴产业的倍增计划、服务业的提速计划、传统产业的升级计划。
首先,我们确立了六大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制定了发展规划与办法措施,去年,六大新兴战略产业已经实现2万亿的销售收入,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3%,在GDP增加值中占11%,我们计划到2015年达到5万亿,占工业经济总量的30%,占GDP比重上升到20%左右,真正起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作用。
其次,“十一五”期间,江苏的服务业虽然超过了40%,但较东部兄弟省市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每年一个百分点以上的提速计划,争取达到48%。江苏的服务业不仅占比要提高,层次也要提升,贡献度要增加。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做好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方面的要求,抓好服务业集聚区、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新型的消费业态等等,在有限的空间上创造出更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