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众科学》报道,研究人员不再盯着植物作为样板,转而将目光投向拥有高超光伏转化能力的水母,开发出提升收获太阳能的技术。利用水母身上提取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该小组制作的装置可用这些“黏黏绿”将紫外光转化为自由电子。
该小组制造的电池由在二氧化硅基底上被一个小缝隔开的两个简单的铝电极组成,GFP置于两电极中间并起连接作用。当把紫外光放进来的时候,GFP不断将光子抓走,并产生电子进入电路产生电流。同时,GFP非常廉价,不需要昂贵的添加剂或昂贵的加工,此外,它还能被封装成独立的不需要外光源的燃料电池。科学家相信,此能源装置缩小后可用来驱动微小的纳米设备。(生物谷Bioon.com)
延伸阅读:
新型“迷你”电池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接近100%
美国研究人员使用从植物中提取出的蛋白质以及磷酸酯、碳纳米管等化合物,研发出了能够模拟植物光合作用机制进行自我组装的太阳能电池,新电池还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望大幅延长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5日出版的《自然·化学》杂志上。
无数科学家试图完善太阳能电池的设计,改善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他们为制造出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电池而前赴后继,然而,鲜有人关心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师迈克尔·斯特拉诺解释道,阳光和氧气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比如,人体接触太多阳光容易衰老等,这也意味着,在实验室中表现很好的太阳能电池,离开实验室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会“罢工”。
另外,现在一些新式的非硅基太阳能电池虽然成本低、转化效率高、性能优异,但是,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超过60个小时后,其转化效率仅为最初的10%。
有鉴于此,斯特拉诺教授和同事研制出了这款大小仅为几纳米、能够自我组装和自我修复的“迷你”型太阳能电池。
在制备这种新式太阳能电池时,研究人员使用了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蛋白质、具有黏附性的磷酸脂和具有良好电学性能的碳纳米管以及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会打散某些分子,并且让它们保持隔离状态。
令该研究团队惊奇的是,当他们将表面活性剂从混合物中抽出时,这个由不同物质调和成的“鸡尾酒”混合物会自我组装成一个大小仅为几纳米、能够正常工作的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