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力度,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但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增加了9%,这在全球碳排放量普遍下降的大环境下颇为惹眼。
严峻形势之下,中国如何落实节能减排大政方针?如何兑现2020年的减排承诺?在上周六举行的“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给出一些答案。
他指出,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2030年前的2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转型的攻坚期,“十二五”则是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其中,“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低碳化,为此要优化发展煤炭产业、大力发展天然气、加快大型水电和核电建设。此外,他还在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将发展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网络。
这意味着此前专家提出的“气体的国家能源战略”将付诸实施,而以往的智能电网则将升格为“智慧能源网”这一全新概念。
气体能源未来将大展拳脚
吴吟在此次论坛上指出,“十二五”期间天然气消费比例将翻番,由目前在能源消费结构占4%的比重提高到8%。中国将加大煤层气、页岩气、城市垃圾沼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度。加强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确保天然气稳定供应。
此外,他还指出,中国将强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进口渠道建设,扩大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进口规模。适时调整天然气利用政策,鼓励以气代油,适地、适量建设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调峰电站。
吴吟的这番话为天然气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做了最权威的表述,也为中国气体能源在今后大展拳脚埋下伏笔。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系使用的能源主体经历了以煤为主、以石油为主、以油气并重的三个时期。而BP等国际能源机构判断:人类将在2020年-2030年进入以天然气为主的气体能源时代。
此前,中国推行的天然气发展战略是:“立足国内,利用海外,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但在能源战略专家武建东看来,这种策略更像对气源使用现状的描述。
早在2007年,他就提出,天然气战略不应该仅是一个行业战略,它应该属于国家级的气体能源战略,具体而言应是:气化能源;替代油煤;海陆并重;管道与液化并举;精用整体气源;多元商业发展;构筑21世纪清洁、安全、高效、稳定的气体能源应用体系。
显然,上述内容中有不少已在吴吟此次论坛讲话中获得响应,中国在气体能源战略方面的思路正日渐清晰。
“事实上,中国正面临选择未来20-30年内的不同模式的历史转折点,其一是转型为煤油气并重的能源结构;其二是建立以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气、油、煤并举的能源体系,其中应将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分期转型为煤的气化使用,以实现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武建东对本报记者说。
他认为,这是中国能源现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和最小的改革代价,其实质就是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气体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