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沟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地沟油”始终不曾从消费者生活中消失,几年前也有媒体揭露过“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黑色产业链。此次,有关部门拿出了强势的打压态度,加强了针对“地沟油”的专项检查。但笔者以为,堵漏型的监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沟油”问题,而是要为“地沟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利益驱动是“地沟油”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称,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售价却可达到合格食用油的一半,部分掏“地沟油”的不法分子每月可赚1万多元。可观的利润,不仅刺激了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也导致政府部门的监管失效。众所周知,“地沟油”的原料来自餐厨垃圾,不少城市因此对餐饮企业实行餐厨垃圾申报回收、定点处理制度。但这一制度缺乏激励机制,有时还要餐饮企业支付回收费用,导致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图方便,将餐厨垃圾偷偷倒掉,有的甚至在“地沟油”回收者的利益诱使下,直接与他们形成合作关系。
既然“地沟油”有利可图,为何不能将其变成正大光明的利润,回报给合法回收的餐饮企业呢?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废旧油脂已被广泛用于生物柴油开发,成为替代传统柴油的新能源,利润可观。德国、美国政府还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消费者使用生物柴油,并给予生产企业相应补贴。再看国内,将“地沟油”提炼为生物柴油的技术早就起步,但不少掌握技术的企业由于收不到废油,只能将技术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对生物柴油这一新兴产业给予扶持,既让加工企业得益,也能鼓励餐饮企业。比如,“地沟油”加工企业在收集废油时,可能需要和“地沟油”回收者竞价,但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受成本制约,未必有价格优势。对此,政府部门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让餐饮企业乐意参与定点回收,也帮助正规加工企业收到废油。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拓展生物柴油的应用范围,加快生物柴油的市场化进程。例如,欧盟对生物柴油在欧洲汽车燃料中的销售比例作出硬性规定,美国能源部门要求公共部门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车辆使用生物柴油等。
不难预见,生物柴油的推广,意味着大批废弃油脂将有一个规范的下游流通渠道,形成一个从油脂收购、加工到新能源输出的新产业。而现有散乱的“地沟油”收购也将面对一个规模庞大的正规输出渠道,最终退出市场,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标,从根本上保证市民餐桌的原料安全。
近日,“地沟油”走上餐桌的话题引起媒体的持续关注。虽然各地卫生部门相继重拳出击,给地下“地沟油”市场链以沉重打击,但在“地沟油”回笼的巨大利益吸引下,这一问题难以根除,让民众对公共用餐场所的信任感骤降。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已能让“地沟油”完成令人惊异的华丽转身。据《科学美国人》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将“地沟油”制成一种液态聚合物,将其涂在房顶上,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神奇效果,以减少房间内制冷、制暖设备的使用。
中国“地沟油”问题牵涉面巨大,已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美国雅虎新闻网、食品安全新闻网,澳大利亚新闻网等均进行了报道。“地沟油”问题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一些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情况时,还与本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习惯不同的西方国家因为“地沟油”产量不大,加上监管有力,问题并不严重;而饮食习惯与中国相似的日本、韩国等,则由于处理得当,在合理利用“地沟油”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沟油”的来源
“地沟油”被业内人士称为“毛油”,其来源主要有: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将饭店、酒楼的泔水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或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提炼后产出的油。
除非在实验室里用专业方法检测,否则普通人难以识别“地沟油”。再加上“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是慢性、非特征性的,即便危害已经存在,也不容易与其他致病因素区分开来,这些原因使得“地沟油”的出口并未被堵死。
“地沟油”问题并不是第一次遭到曝光。近年来,曾有媒体陆续曝光地下作坊提炼“潲水油”并提供给餐馆。人们视为美味的水煮鱼、水煮牛肉、火锅等,都是“地沟油”最有可能的“潜伏”对象。
“地沟油”的来源令人皱眉,其加工程序之粗糙令人担忧。据报道,一种加工“地沟油”的方法是,将收集来的泔水等放到大锅中加热,再以化学原料将废油中的残渣和杂质分离出来,沉淀在锅底,在上层相对清澈的油便是成品“地沟油”了。
且不说“地沟油”“出于污泥”,它产生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据实验测定,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发育障碍,肠炎,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此外,“地沟油”受污染产生的黄曲霉不仅易使人罹患肝癌,也可能引发胃腺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以及卵巢、小肠等部位癌变。
“油渗油,神仙愁”
“地沟油”如此嚣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分辨。水和油混合会形成鲜明的界面,但将两种不同的液态油混合时,这种界面便不存在了,导致无法分辨。这是因为油分子中含有疏水性(与水相互排斥的物理性质)成分,而不同的油分子物理性质相似,可以相溶。不幸的是,这一原理到“地沟油”这里仍然适用,使它能与普通食用油“打成一片”。这便是俗话说的“油渗油,神仙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沈群表示,目前“地沟油”检测方法有不少,但不同来源的“地沟油”特点不同,有时检测误差较大,有误判的可能。如果在食用油中掺入的“地沟油”含量较少,有可能检测不出来。
现有关于“地沟油”检测的专利,主要是电导率检测法和胆固醇检测法。其中,电导率检测法的依据是,油脂在烹饪过程中因接触了大量食盐、味精、洗涤剂等,金属离子含量较高。胆固醇检测法的思路是,使用过的油,会在早先的烹饪过程中混入动物脂肪,动物脂肪中胆固醇含量较高,而植物油脂中不含或只含极少的胆固醇。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洪指出,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电导率法的检出下限为“地沟油”添加量在20%以上,而胆固醇法的检出下限为“地沟油”添加量在10%以上。这意味着,即便是专业的检测手段,也难以应对少量添加“地沟油”的情况,食客更是无法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