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新格局,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09.5倍和1978年的4.2倍。能源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基础。
人民群众逐步用上清洁、高效、方便的能源,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基本无电,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足1千瓦时。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改革开放前,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9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用能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传统生物质能和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到以电力、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炭、先进生物质能多种能源并存的转变,优质能源在生活用能中的比重大幅上升。
通过农网改造、“光明工程”等项目,大大改善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用电条件。1998年以来,国家已累计安排4000多亿元用于农村电力建设。2008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300千瓦时,无电户减少到200万左右。
能源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达到132.9台、100.3台、94.7台和93.6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9.2台、49.1台、30.2台和9.8台。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949年底的5.09万辆增长到2008年底的5099.6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3501.39万辆。家庭石油的消费由原来“洋油灯”用的煤油转向炊事用的LPG和私家车辆用的汽油、柴油。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积极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0.47亿吨标准煤,1978年达到5.71亿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28.5亿吨标准煤。1952-2008年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7.6%。
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95.0%下降到2008年的68.7%,优质能源比重上升明显。
2008年新增水电装机201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是1978年的近10倍,1949年的近477倍,居世界第一。
风电规模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2008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
核电从无到有,先后建成秦山、大亚湾和田湾核电基地,目前核电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2008年是中国核电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当年核准了4个核电项目共14台百万千瓦级以上机组,在建装机规模2290万千瓦。2009年4月,中国引进的世界首台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2008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使用总量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到2008年底,生物质发电总装机315万千瓦,大型沼气池1600多处,户用沼气30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14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165万吨。
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我国政府在优化一次能源结构的同时,致力于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集中煤炭利用过程的环境治理,降低煤炭直接作为终端分散使用比例。
1980年煤炭消费总量中终端消费比重为63.6%,2007年已经下降到25.2%;195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发电用煤仅占9.7%,1978年上升到20.1%,到2007年达到50.5%。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展,我国煤电机组不断升级换代,主力机组从70年代的10万千瓦以下升级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30万千瓦,现在的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成为新建项目的主流机组;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投产运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达到1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