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呈现强劲增长趋势。更重要的是,在石油市场上中国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在基本面和金融面都无法影响石油价格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化。中国有必要调整现行的能源发展战略,以便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
首先,在经济危机冲击尚未见底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增加石油储备。当前的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治理,而石油价格还在波动,如果中国贸然增加石油储备可能会付出很高的代价。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中国石油能源的对外依赖性非常高,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外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价格波动带来的损益风险;二是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链中断的生产经营风险。
毫无疑问,价格波动的风险是不可能通过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来加以对冲的,其只能用来应对石油供给的突发性危机。除了OPEC的政策危机之外,其他突发性危机都属于小概率事件。因此,作为战略储备的石油数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石油储备会产生两大成本:其一是库存成本;其二是资金占用的成本。所以一个有效的石油战略储备必须同时考虑储备带来的收益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
其次,要选择投机较少的石油现货市场,回避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国是一个石油产品的最终消费国,对石油的需求是真实的。因此,无论从建立国家战略储备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石油采购来讲,都没有必要从事石油金融衍生品的投机活动,尽可能通过现货市场进行购买。
中国应当采取有效的现货交易策略来规避石油期货价格频繁波动造成的风险,不做价格调整,只做数量控制。这种策略的基本原则就是:置价格波动于不顾,按照实际消费量,采取分阶段现货交易的方法进行石油采购。采用这种交易方法,虽然每笔石油现货交易的价格会有所不同,但是从长期来看,其平均价格可能是令人满意、风险较少的。
同时,受存量失业规模巨大、要素禀赋刚性等因素的制约,中国难以在短期内调整经济结构,借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而中国的能源技术不高,又恰好处在高能耗的增长时期,如果中国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战略决策,选择生物能源来替代现有的石油煤炭能源,中国就将承担极大的调整成本,并将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欧美。
煤炭是中国能源竞争之根本,中国绝不能轻易放弃这种竞争优势,应当选择储量丰富的煤炭能源作为能源基础,并从中开发出低污染的新能源。(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