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油价说起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刺激下,国际原油价格自2001年以来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2008年年初,油价破百且稳稳站在百元上方。我们认为原油价格在未来半年乃至一年内将继续走高,预计2008年全年原油均价为90美元/桶。
首先,从原油供需来看,生产国在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大。OPEC成员国的行动步调比起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要一致许多,完全可以通过调节产量来对冲需求减少,原油供给偏紧的格局将持续存在。
说明“原油长期供给”的“储采比”近30年来并未出现明显回落,甚至比上世纪70年代初还略有提高,这要归功于勘探力度的加大。实际上后期勘探的储量多数开采难度很大,甚至有些储量预计开采成本都要达到45美元/桶,与现在中东产油国数十乃至数美元/桶的开采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同时全球剩余产能上世纪末开始便急剧下降,相较上世纪70年代初1200万桶/天的剩余产能,目前300万桶/天的剩余产能的确偏少。如果再因“地缘政治”而导致某产油国产量下降,那么全球原油供应中断可能就会随之降临。
从能源的区域分布看,OPEC产油国的储量占比超过60%。OPEC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所左右。沙特由高油价的抑制者转变成高油价的支持者,极大地影响了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的油价走势。其次,南美第一大产油国——委内瑞拉自其总统查韦斯上台以来积极推行石油国有化和销售多元化,努力摆脱“为美国做嫁衣”的地位。而产油大国俄罗斯也致力于推行强势能源外交政策。产油国一致对外的强势能源政策,促使消费国对于产油国的外交和经济争夺,同时也逐渐形成产油国和消费国两大政治阵营。原油价格中的政治因素越来越重要。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边缘。美国政府放任美元走软,如此只有提高标价,才符合OPEC及其他产油国的利益。目前美元走低对原油价格的推升作用远大于消费预期降低对油价的抵消,即油价对消费需求的敏感性降低,对汇率变化则更加敏感。
由此,世界需要替代能源。
生物能源的兴起
即便除去汇率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也约在70—80美元/桶之间,这个价格相对2001年油价上涨刚刚起步时的20美元/桶来说,已经高出许多。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于主要原油消费国来说的确产生不小压力。
在之前的每次石油危机中,替代能源,诸如太阳能、核能、潮汐等等都会被提出来。但在大规模应用上,技术始终无法突破,成本过高、性能较差。
此外,绝大部分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原油的产成品。如果主要交通工具所使用的动力系统不变,则对原油的需求也就不会有太多变化。
这样,除了燃料乙醇可以在交通工具动力领域一定程度替代原油产成品之外,其他的替代能源基本上很难做到这一点。不是储量有限、就是转化成本高。而燃料乙醇可以在植物中炼取,那么淀粉和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农作物也可以炼取,且这些农作物也可以大规模种植,为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提供原料。
1.美国发展玉米乙醇
美国提倡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美国玉米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品种,加上种植面积扩大,近年来该国玉米产量增加迅速。
2007年年末《新能源法案》计划到2015年,多达一半的新出产汽车,必须能使用生物油料比例达85%的混合汽油。到2022年,燃料乙醇用量将达到360亿加仑。而美国2006年乙醇产量也才51.44亿加仑。360亿加仑大约是这个产量的7倍。虽然,美国对于利用其他植物生产燃料乙醇也被提出,但玉米乙醇仍将是大部分。
最近一年,美国的燃料乙醇产量迅速扩张,共计148.56亿加仑/年的产能正在运转或在建。到2009年8月,美国计划再建加工厂71个,增加66.47亿加仑的产能。另外68个加工厂也计划增加53.75亿加仑的产能。
产量增加、法案推出、产能扩张会形成对于玉米的需求。且其副产品——玉米酒糟是很好的饲料,价值很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只要原油维持高位,美国就有动力继续推行燃料乙醇替代,玉米高价运行的可能也就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