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年半的沉寂后,中国燃料乙醇项目再度提速,而发展方向正式由粮食转变为“非粮”,首批产业化的项目是薯类燃料乙醇。
4月初,发改委发布消息,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重点省份生物燃料乙醇专项规划评估已完成,截至目前,对湖北、河北、江苏、江西、重庆五省市已提交了专题报告。
评估结论认为,利用薯类作为燃料乙醇生产原料,薯类燃料乙醇的生产略具经济性,建议在上述5省(市)优先推进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
记者采访获悉,薯类燃料乙醇很快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而且,中粮和中石化等业内巨头都对此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中粮项目备选基地之一为连云港(601008行情,股吧),“首先它有大面积的甘薯种植基地;其次是水路运输很方便”。中粮集团下属中粮控股生化能源事业部战略发展部陈绍辉副总经理表示。
非粮乙醇提速
这份关于薯类生物乙醇的专项规划是继2006年12月18日《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之后,生物乙醇行业最重要的文件。“这标志着我国非粮生物乙醇项目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人士指出。
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下发文件,明确传递出收紧燃料乙醇的信号,同时该文件指出今后发展生物乙醇项目要“非粮为主,因地制宜”。
但是此后的一年半内,所有的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审批都被冻结,非粮项目也没有得到特殊优待。
而此次的发改委规划则明确:“通过评估的省区,下一步有必要结合自身条件,燃料乙醇市场需求与增长,以及产业发展基本思路与布局原则,适时推进项目核准,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加快燃料乙醇产业发展。”
发改委对五个省份发展生物乙醇的条件做了逐一评估:湖北在甘薯种植方面历史悠久,甘薯种植已有一定规模,启动项目核准已经成熟;河北有相当数量的适于开放利用种植甘薯和甜高粱的边际性土地资源,可上报成熟项目方案;江苏在发展非粮燃料乙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条件,具备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基础,省政府主管部门已行文有关地市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江西可开发利用的荒地、荒坡较多,农民有甘薯种植的习惯,试种木薯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备大规模发展薯类种植基地的基本条件,项目申请报告正在编制中;重庆甘薯种植规模大,发展燃料乙醇生产的原料保障条件较好,应进一步落实投资主体。
上述五个省区,非粮生物乙醇大规模产业化工作已经展开。
“全省一年大概需要400万吨汽油,其中10%注入乙醇的话,那么所需要的燃料乙醇就是40万吨。”江苏省发改委工业处工作人员表示。
由粮食转向“非粮”
生物燃料之路可谓曲折。
所谓“燃料乙醇”,就是将普通酒精提纯,再经变性处理,使其仅能作为燃料使用。乙醇汽油则是将燃料乙醇以一定比例与汽油调配后形成的车用燃料。目前,中国试点推广的E10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掺入10%纯度达99.9%以上的酒精制成的。
燃料乙醇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鼓励——叫停——再上马的曲折过程,这和我国的粮食状况以及国际油价休戚相关。
生然燃料被认为是一种优质的替代石油能源。
随着国际油价的一路走高,2002年初,乙醇汽油的推广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而当时的另一个背景是,国家粮食连续丰收,陈化粮储备丰富,当时决策者希望借此项目消化陈化粮。
但是在2006年,用粮食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项目被紧急叫停,其原因是粮食价格上涨,陈化粮已经被消耗完毕,大规模发展粮食生物乙醇项目,很可能加剧中国粮食的紧张局面。由此,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将视线由粮食转向“非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