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芝麻、油菜、向日葵,再添上橄榄、茶籽什么的,也算周全了吧。不过对于汽车油箱而言,这样的食谱却不对胃口,主食,是玉米。
如今养猪场批量到货的玉米价格,九角多点,不到一元钱一斤的,而城里市场上卖的,因为销售成本高,在三块左右,价格比普通大米还高点哩。价格高位运行,恐怕一则是因为主产地美国的哄抬炒作,二则是汽车跟人、跟猪、跟鸡也抢来吃,弄得玉米身价陡升。
目前中国有四个工厂利用粮食生产乙醇。最新看到的数据,是102万吨的生物乙醇(原先更多引用的数据,是130万吨),其中80多万吨是用玉米生产的,绝对占大头。三斤玉米差不多能喂出一斤猪肉来,玉米变乙醇,你猜到没有,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这大到可以推算出,去年中国做生物乙醇的玉米,用了将近300万吨,不会错的。
这个数目跟美国比起来,这点产量就小巫见大巫了,因为美国2007/2008农业年度有23.5亿蒲式耳的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一蒲式耳的重量约为25.4公斤,你换算出吨位数来,就能发觉中美两国汽车吃玉米的胃口差别之大了。
据说这类生物转化技术难度不大的,在科学家眼里,“就像调一杯鸡尾酒那样简单”,而且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人就发明了这种技术。在行家手里,即使是农业废弃物中,也有30%的纤维和40%木质素可以利用转化为酒精,加入添加剂就可以代替汽油燃料了。玉米之所以成为首选的“油料作物”,是因为应用技术成熟,据说当原油价格保持在80美元以上,玉米转化成生物燃料就有利可图了。
如今全球生物燃料产量总额里,中国真的还说不上什么,美国占43%,巴西占32%,欧盟占15%,这就占了九成。其中应用最广的,就是玉米。
中国人多地少,显然不能拿玉米作为生物燃料的主攻方向。相反,国家是严加控制的,总归是人吃饱先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