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亚洲共赢的主调下,“绿色”和“变革”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的两大强音符。美国前总统财政顾问约翰·拉特里奇、沃尔沃集团总裁雷夫·约翰森等人士在论坛上表示,“长期而言,我们可以从生物能源那里大量获益。”所谓生物能源,主要指以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生产的石油替代油料,而其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尤被看好。发展生物能源,既能控制环境污染,减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同时又能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最理想途径之一。
生物能源成为重要能源战略
在化石能源渐趋枯竭、环境压力日益沉重、需求和油价持续上涨及世界能源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寻求可再生清洁能源和能源的多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大势。在众多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脱颖而出。
上个世纪末,美欧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能源战略。2006年全球生物燃料销售额达到205亿美元,预计2016年将增长到800亿美元以上。
我国生物质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不仅是解决石油替代、环境保护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李十中教授介绍,2005年美国燃料乙醇产业对GDP的贡献为177亿美元,创造了153725个就业机会,为其家庭增加收入57亿美元,分别为联邦政府地方州政府增加19亿美元和16亿美元税收。
“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撑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都纷纷加大对生物能源的研发投入,科技部、发改委、中科院、农业部都对生物质开发设立专项,累计研发投入在8亿元以上。2007年9月中国政府专门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生物能源确立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生物能源的具体发展目标。2006年我国乙醇总产量约35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6万吨,农村沼气产量突破1.7亿立方米。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也将生物能源开发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生物能源开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中国生物柴油技术获得新突破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开发出的系列多功能生物柴油品质改良剂,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将抗氧化剂、低温流动改良剂技术同时应用于生物柴油产品,突破了当前生物柴油生产的两大技术瓶颈。日前该院油料所研发的生物柴油品质改良技术与多功能高效改良剂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鉴定。
目前,我国主要用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由于原料成分复杂,成品油普遍存在两大品质问题,一是含有大量易氧化的不饱和双键,既降低燃烧热值,又产生酸性物质腐蚀发动机金属部件,同时产生的氧化物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污染环境;二是遇低温会出现结晶和凝胶化现象,影响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供油,同时也影响生物柴油的运输、储存等。由于这两大问题的存在,使当前我国生物柴油的使用,只停留在诸如作锅炉燃料等一般燃料上,而不能作为车用燃料稳定使用。
据研发专家介绍,添加多功能高效改良剂后,能使生物柴油氧化诱导期延长,达到或超过欧盟和我国生物柴油产品质量标准;显著增强了生物柴油产品的氧化安定性和低温流动性, 从而使普通生物柴油能够作为车用燃料稳定使用,并拓展了使用的季节和地域范围;对不同原料的生物柴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添加简便,添加比例仅为0.01%—0.1% ;生产成本低,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和产业带动作用。按目前市场普通生物柴油售价5000元/吨计算,添加应用该产品后按目前0#柴油的批发价销售,可使每吨普通生物柴油增值10% 左右。
跃升世界第三大
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国
我国现有燃料乙醇生产企业4家,生产能力已达102万吨/年。在东北三省、河南、安徽全省范围,以及其他27个地市封闭推广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市场的20%,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巴西、美国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国。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透露,到“十一五”末期,乙醇汽油将占我国汽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形成以“非粮”原料为主、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经济效益为中心、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压力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生物液体燃料产业链。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胡静林表示,目前国际石油价格高位运行,如果油价下跌,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生产企业亏损将加大。为化解石油价格变动对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所造成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的市场预期,将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与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国家鼓励开发冬闲田、盐碱地、荒山、荒地等未利用的土地建设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原料基地,从而确保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有稳定原料供应来源,确保发展生物资源与生物化工不与粮争地;国家鼓励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能源及生物化工生产技术的产业化示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