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上挖了许多坑,用来种树,这是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刘纪远委员在一次调研中看到的。当地政府说这是为了完成上级制定的造林指标。但对此当地抱怨:“我们这里是草原,怎么能种树?”
“但种草可不算造林,上面说不种树就别要钱了。”刘纪远说,“后来树死了,草皮也破坏了。”
“为完成指标玩虚的,是一个普遍现象。”刘纪远举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为例,当时南方许多林地被摧毁。刘纪远在江西调研时发现,被摧毁的是当地的人工林——引进的是湿热地区的林种,生长快,栽种省事,但大片的纯种外来林,在雪灾时全部倒伏。
不仅如此,这些人造林导致下层土酸化,破坏了原生植被,反而有害于水土保持。当地人评价为“远看青山绿水,近看水土横流”。这不光是江西一个省的现象。
“和国家定下的生态指标相比,地方追求的目标还很冒进,”刘纪远说,“比如某年中央下指标——全国造林增加1.5%,而我把各省目标加起来一算,超过30%。”而许多地方完成指标,不管自然条件适宜与否,把裸地种上人工林,把沙地种上草,交差了事。
不仅如此,“上级部门下达任务,往往让地方叫苦”。刘纪远举例说,六七个部门各派一个生态项目任务到某个县,不允许地域和措施重叠。上面下来人作单项检查,如果重叠了就通不过。他认为,本该以地方需要为着眼点,但最后却还是“九龙治水”,这个思路该改改了。
“广西有一个县,把各个部门派下来的项目资金都集中在一条沟里。我看过后说:‘做得很精彩,可你们胆子够大的,这样交不了卷啊!’”刘纪远说。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