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西安总是漫天尘埃,灰蒙蒙的。而今,这一切正渐行渐远。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每个西安人都深切感受到古城正焕发着青春:头顶蓝天白云,周围绿色清新。“八水绕长安”的诗境逐渐回到人们的身边。碧水蓝天,不再是西安人的梦想。
“十一五”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西安环保事业蒸蒸日上;西安环保人乘势而上,奋力拼搏,西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蓝天越来越多,河流越来越清,城市越来越绿,景色越来越美,西安人的生活越来越和谐幸福。
污染减排三张牌
污染减排指标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如果说污染减排是一场战役,那么战场在哪里?怎样去组织进攻?
这方面,西安市走在了全省前列。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把污染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此基础上,西安市环保局在污染减排中打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的“三张牌”。
一张牌:结构减排。为了使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西安市强化结构减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行业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实际情况,西安市重点在抓好造纸、印染、水泥等行业的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按时限分期实施关闭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企业和落后工艺。仅造纸企业就由2002年272家减至20家,此举可削减COD排放量近4万吨,减排废水2亿多吨。
二张牌:工程减排。据西安市环保局罗亚民局长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西安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就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水量,加快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迫在眉睫。“十一五”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将其作为对有关区县政府和市级部门年度综合考评的硬指标,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和市长陈宝根亲自抓,使西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入快车道。至2009年底,西安市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达11家,已形成污水处理能力94万吨/日,在建污水处理厂6家,将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日,与建国至2006年期间所形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相比,增加了78万吨。同时,积极推动未进入城市管网的大学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和餐饮业废水治理,西安思源学院等10所高校建成运行了污水处理设施,西安思源学院还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对此,国家环保部周生贤部长给予了高度赞扬。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餐饮业污水整治1800多家,使市政管网化学需用量浓度偏高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除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治理和二氧化硫减排工作也不放松。西安市环保局先后完成了银桥生物科技等大型企业工业废水治理工程;集中供热站及企业自备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同时加大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拆改力度,积极推广清洁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十一五”全市共完成工程减排项目136项。通过实施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措施,全市从2006年到2009年共计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5.04万吨,二氧化硫6.08万吨,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88.57%和94.64%,有效地支撑了西安市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张牌:管理减排。“十一五”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一线,督促指导落实。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分别先后数次调研检查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渭河污染防治等重点环保工作。治理污染,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为了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西安市各级环保部门对环评的审批标准非常明确,严格把关。实行“五个不批”——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的项目不批,对用水量大、废水排放量大的项目不批,对位于城市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又不自建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包括房地产项目)不批,对不能完成流域污染治理任务的区县所有项目不批。从源头控制了污染的产生,使重点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递减。仅2009年,市环保局受理了300多份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其中被否定的项目达12个,创历年之最。
随着市委、市政府调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认真实施结构、工程和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西安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下降。污染减排两项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连年保持双下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四化”理念绘蓝图
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引领出路。污染减排三张牌,这精彩亮出的背后,离不开“四化”理念的指引。
早在2007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党委向全市环保部门提出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四化”要求。随后各区县环保部门迅即行动,紧密结合辖区环保实际,贯彻落实“四化”要求,大胆创新,加强管理,建章立制,涌现出很多创新典型,使环保工作向精细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在有效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有力促进了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水平的不断改善。
“‘四个一’环境管理模式的操作性比较强……今年的投诉少得多了。”西安市蓝田县环境保护局局长尚宏儒这样表示。蓝田县环境保护局针对本辖区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基础薄弱,管理粗放”这个制约县域环保事业发展的严峻问题,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蓝田环保局环境管理“四化”建设领导小组,抽调监理、监测及管理方面业务骨干对各类工矿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污染治理及排放情况、企业内部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同时利用各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饮用水源普查等一系列基础资料,研究制定出对全县每家企业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方案,在此基础上,该局编制出了环境保护“四化”监管实用手册,同时在每个企业中选拔、设立环保监督员,制定统一的环保监督牌,悬挂在企业显著位置。蓝田县环境保护局已在全县31家重点企业中建立并实施了“一牌、一员、一册、一方案”的“四个一”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