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塑料因其绿色低碳等优点,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但国内市场的反应却很平淡。“技术和成本固然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人们使用生物塑料的环保意识不足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欠缺。”5月15~16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生物塑料应用研讨会上,业内专家认为,通过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将政府、企业和协会等各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可实现技术和成本的突破,如再配合政策支持,提升全民环保理念,即可实现市场突破。这是记者获得的消息。
增速迅猛 前景毋庸置疑
与会专家指出,若利用生物塑料替代我国传统的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可实现数亿吨的二氧化碳净减排,因此生物塑料在推行低碳经济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市塑胶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文广介绍,低碳生物塑料包括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生物塑料,目前正在研发和已实现产业化的降解生物塑料主要有六类,包括天然高分子改性类、聚羟基烷酸酯类、脂肪族聚酯类等;不可降解及部分降解生物塑料主要包括聚酯类、尼龙类、淀粉/非降解塑料改性类、纤维/塑料共混类和纤维素等。
据美国有关方面统计,美国生物塑料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将达到54.6万吨。欧洲生物塑料协会预测,全球生物塑料总产量预计2013年可以达到146万吨。生物塑料将保持年平均增长率20%以上。到2025年亚洲将是生物塑料市场的领导者,约占市场32%的份额,欧洲占31%,美国占28%。中国生物塑料生产量将占亚洲生产量的40%以上,占全球生产量的12%以上,届时中国将成为亚洲生物塑料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攻关技术 完善性能降成本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国内市场却一直是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是生物塑料的使用性能存在一些缺陷。
低碳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张向南指出,天然高分子生物塑料一般吸水率比较高,加工性能不好。如聚丙交酯类(PLA)脆性大、耐热性能差;聚羟基烷酸酯(PHA)发酵过程中共聚单体不易控制,很难得到性能稳定的材料;二氧化碳基共聚物生物塑料(PPC)耐热性能较差;聚己内酯生物塑料(PCL)熔点低(60℃),难以单独使用。